水润读书笔札丨庄子 外篇 知北游(五)
第十一章
阐述最高境界为无有之境,是为万物的起源,道。
光曜,代表光照可见的智者;无有,代表无形无象的道。
1.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无有弗应也。
光曜问无有:先生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无有不回答。
2.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窨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光曜得不到回答,就仔细观察无有形貌:隐晦空寂。终日看他却看不见,听却听不到,捕捉却不得。
3.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光曜说:此为最高境界,谁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我只能达到有无之境,而未能达到无无之境。达到无有的境界,如何抵达此境?
第十二章
提出心无旁骛,专注一技,长此以往,必有神工妙技。
1.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大司马家有位锻造带钩者,年已八十,锻造带钩无丝毫差错。大司马说:你有技巧?还是有道术?
2.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老者说:我有持守。我二十岁就喜好锻造带钩,无视其他事物,不是带钩不去观察。
3.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我用心专注于此,借此不用心在别处,长此以往养成专注的技能,
何况对于无不用心者(道心),外物怎能不助成?
第十三章
论述道先于天地而生,产生天地万物。万物生生不息,表明道无止境,圣人言行取法于道。
1.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冉求向孔子请教:未有天地前的情况是否可知?孔子说:可以,古时犹如现今。
2.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
冉求不再问,退出屋,第二日再见孔子,说:昨日我问未有天地前的情况是否可知?
3.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
先生回答说:可以,古时犹如现今。昨日我还明了,今日却迷惑,请问为何如此?
4.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
孔子说:昨日你明了,是心神先领悟;今日迷惑,是你不用心神而求于具体形迹!
5.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孙子可乎?
没有古往就没有今来,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没有子嗣而存在孙子,是否可以?
6.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末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
冉求未回答。孔子说:好了,不必回答!不是有生才产生死,不是有死才毁灭生。死生是相互对待(恃)吗?死生是一个整体。
7.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
有先于天地的事物吗?能产生万物的事物不是有形的事物,有形事物不可能先于产生它的无形事物(道),由此无形事物(道)产生天地万物。
️8.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有了天地万物,则万物无止境(生生不息)。圣人慈爱人类也无止境,也是取法于此(道的运作)。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三年 十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