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天地

王国平:以老民办的名义,说民校五大“胎病”

2018-01-05  本文已影响6人  园长头条

近来在多省讲民办教育新政,偶尔会触碰到一些“很痛的点”,而且,这些痛点都是民校从娘胎里带来的病灶,谓之“胎病”。

不过,读懂了“新政”后,才弄明白,从《民促法》到国家层面的“三个文件”,都有针对民校的“胎病”所下的“药方”。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在标题中加入醒目的“健康”二字,我觉得此处意味深长,是正视了当下民校发展的问题而有所指。并且,也意味着下一步对民办教育的方向性把控和问题的诊疗。

所以,我“以老民办的名义”,说说民校的五大“胎病”,包括新政之后的期待。

第一病:傻病(董事长不懂事)

这是一直以来的顽症,其逻辑出发点是,老板因为投资,所以学校就是老板的了,学校的第一权力者归老板。

于是,老板相当于不会种地的外行“地主”,所聘校长相当于会种地的“大管家”。如果哪位“大管家”耍业务脾气,“地主”就很生气,“大管家”就有问题。接下来“地主”就一茬一茬的换“大管家”,直到有一天,换了一个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混日子的“大管家”为止。

但学校的发展也就此为止了,没多大出息。你说这样的董事长懂不懂事?!要我说你就应该管经营那点事,把学校具体管理的事交给内行校长办就对了。

(若无意间对号了,我这厢先道歉。)

第二病:眼病(见钱眼红忘了教育)

这病也是出生带来的。想当年,第一批入行的那些民办学校投资者,许多都是把民办学校当做生意做,都是算计着能赚多少钱才来投资的。当然,也有一些带着教育情怀走进民办学校的投资人,不过这是少数。而对于这点我无意批评,甚至对如此的初心还能很理解,毕竟办学的活比开洗脚城好。

需要说明的,这种红眼病不属于顽疾,有些办学者随着办学的深入发展,自己会渐渐的改变初心,渐渐的滋生了教育情怀,或许,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能以内功疗病。

第三病:妆病(总喜欢化妆弄假)

这绝对是刚出生的行为,因为民办学校刚进入教育市场的时候,肯定做必要的包装,大家都懂。不过这种情况也是有尺度限制的,用我的说法,包装若大于内涵的情况就是问题,就有造假嫌疑。

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民办学校办学之初都会如此的化妆,但是,这应该属于可以“自愈”的病,也就是说,学校办过若干年后,走向了健康发展的形态时,原来那种化妆意识必须淡去,否则,不去掉“妆病”,终究不成“正果”。

第四病:心病(老师心神不宁)

按理说民营机制下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性是健康态,可事实上,这二十多年的民办学校管理行为下,更多的是演绎着教师的“心神不宁”。

比如,早期在浙江一所大型民校的校长,他率先引入了当时企业管理工人的做法,叫做“末位淘汰制”,这让老师的工作态度呈现出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对比公办学校的松散和安逸,让业界为之一振。但这个做法在今天就是问题了,因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民办教师的薪水数倍于公办学校,所以,彼时的老师在物质的强大吸引力下,对简单管理有隐忍心态。

再比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问题在许多民校一直存在。校长一换就带走一拨人,新校长又带来了另一拨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是教师队伍的“心随风动”,不安稳。所以,灵活的人资管理本是民办学校的优势,但用不好也是病态。

第五病:精神病(前后分裂症)

最后这个问题依然是很顽固,病症是学校有两套相互分离的班子,一个是校长之下的在前线教学的队伍,一个是在老板直控下的后勤财务队伍。尤其是后者,背地里常常被老板认作是“自己人”,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位置都是老板那些不懂教育的亲朋好友。

这种“两拨人”学校队伍状况病因出自何处呢?我看依然属于心病,是老板的心病,是不放心“外人”,不敢让“外人”触碰自己的“钱包”所致。而事实上,几乎属于众所周知,凡是“偷油漏水”的活,干得最起劲还就是那些老板“自家人”,而非“外人”。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会处于权力不完整状态,也会因“自家人”对校长的掣肘,使学校许多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因校长责权利的缺失,也给校长一个消极怠工的理由。

病情说完说期待,民办学校从“大国办穷教育”出发,为国分忧,功不可没,但带着病态办学毕竟是问题,最终还是要在新政之下去依法规范,把那些影响健康的不利元素驱除体内。

——END——

插画 | 来源网络

更多优质资源,可关注微信公众号:utoutiao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