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我自从决定从事语文教学后,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回想自己读书时上的语文课,竟没有一堂课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一度也持有一种观点:语文课上不上关系不大。但内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我,“语文课没有这么简单”。
当我开始给别人上语文课时,对这个问题就更加疑惑了。
于是,我报名参加一些知名教育机构的语文辅导课,其中有节课内容讲的是议论文的写作。老师讲到写作文有模板时,作为一名学生的本能反应是:对“模板”这个词很抗拒,虽然学习模板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何谓工具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生活、学习、工作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体来讲就是听说读写等。何谓人文性?指包含的思想情感和历史文化,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
就教一篇语文课文来说,可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三个角度出发,学习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然后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以《荷塘月色》为例,了解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么写的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当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事写物时,就是从语文的人文性思考。所以,同样是荷塘,朱自清先生眼里的荷塘,区别于其他人写的《荷塘月色》里的荷塘。每个人内心的荷塘,都是别具风味的。这也是值得借鉴之处。
也有独辟蹊径的做法,全国特级教师李镇西,讲课从“这篇课文写得好的地方(读出自己)?这篇课文有哪些你是不懂的?(读出问题)”两处着手,通过这样的自主探讨,从学生角度,平等对话,理解课文,欣赏课文。
所以,对于语文课真正要教什么怎么教?我可能提不出像李镇西老师、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倡导的“按照文体确认教学内容”等理念,在这里也只是初探。总的来说,一堂好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引发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