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
无意间网上刷到一本书—《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好奇买下,通读一边后,回看过往,似透过迷雾,明白了一些。
本书探究:为什么寒窗苦读,过关斩将进入全国一流大学,社会出生劣势的学生,仍然在毕业出路与生涯前景上劣势明显?进而针对寒门学子组织大学生活提出了些建议。
出生优势和劣势的学生他们组织学校生活学习的模式不同,前者通常使用的是“目标掌控型”,后者不自觉陷入“直觉依赖型”。“目标掌控型”了解大学和就业市场规则,往往较早地想好毕业出路,树立职业目标,把握在校时的学业和社会性活动投入以朝目标行进;“自觉依赖型”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依靠直觉和习惯组织大学生活,缺乏方向性,有的直到临近毕业还没明确职业目标,慌忙之余,随便找条自己能够的着的出路。
我的大学亦是混混沌沌过来的,别人报社团我也跟着去,同学考什么证书我也跟着去,毕业找出路,室友考工作我也亦步亦趋……初入大学,自惭形秽,说话变扭,等我稍微能自在些时,别人已混得风生水起,没有意识了解规则,更不能树立起个人职业目标,跌跌撞撞一路摸索,到终点,恍然抬头,别人已踏马远去,慌忙抓到个工作安身。
感谢工作让我有收入安身,只是每每想来,除了时间精力换收入,我并无所长,现实潜在的危机焦虑感,使我反思从高中选文理科至今的决策举动是否正确得当。多数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目标感,没有方向感,缺乏自主性,如书中大多数寒门学子一样“茫然无措,没有主动性和确认感。”
汲汲营营的样子,并无心中坚信的东西,如风中柳絮,水中浮木。庆幸遇到此书,使我如能照镜正衣冠,如此不配懵懂无知的年龄里开始有觉醒的意识。一个人的改变不是一促而就的,这只是个开始。改变最好的时刻之一就是现在,在接下来的人生长途,希望我能在探索中,基于自己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目标,若幸运,找到心中坚信的东西。如此才能清醒地“再创造自己的人生故事”。
而立之年,思想成长滞后,社会角色却已按部就班为人妻母,教育好下一代一直是心中所想,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能长智慧,在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内功心法”上,给下一代一点有用的提示,那真是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厌弃自身原生文化的人,即使取得了成功,也终将因情感和精神的无所归依而饱受折磨”—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这本书提倡不排斥其他人,多去跟不同背景的学生接触学习,同时试着去欣赏自己的原生文化,意识并发挥好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我认为此书升华有格局的地方。出生优势家庭的学生多才多艺是好,出生劣势家庭的学生了解最低层的民众生活状态,和基层社会运营也是知识,这样的学生能接受主流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心怀悲悯,且在合适的岗位上,对自己对社会都具有价值。
网上浏览过这种现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高校的马列主义教授,女儿是职校的思想教育老师,他们一家都信奉马列主义,也以马列主义教育为生,体面的职业,但是生活及消费习惯反应出他们完全脱离不了解社会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每天的活动地点都是学校、家、商圈。上课,备课和生活消费是全部内容,备课的内容都是把自己和家人以前的ppt改改就成。脱离实际的马列主义理论研究者,马列主义依赖者也。
了解自己和社会是种“内功心法”,此功力,由此开始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