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与“标准化”的对峙——《教师的使命》读书笔记⑥
教师这个职业,有时知识与生命的教育构成了某种张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矛盾。我们总是希望把小学教育做的越深刻越好,越深邃越好,越艺术越好,但是真实的小学生活呢?真实的、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的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呢?
比如说我多年讲课也遇到的一个问题:我的课几乎都是讲不完的。为什么我讲不完呢?我计划性比较差,时间感比较差,我受的训练不够严格。但我也会想:为什么这节课讲完,就一定得是40分钟,而不应该是60分钟,或者20分钟 30分钟呢?时间的长度是谁来建立的呢?
教学时间长度都是按照教学计划来的,教学计划是按课时的教学计划来安排的,而后会有一个进度,有一个节奏,有一个需要教师调控的技巧。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一切也许都是有问题的呢?有时真的是有问题,只是问题没有被发现而已?
作为教师,有时需要备受煎熬的。明知道四十分钟是教不完的、教不会的、有很多的疑难问题,但是我们要怎么来处理这段时间呢?时间对我们而言,是如此之重要,于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成了时间的奴隶,时间成了制约我们的一种异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我们从对人的关注转向了对时间的敏感,我们好像不是为了教一个人、帮一个人,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为了取得教学应有的那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些成果是学生真实生命发展的一种呈现吗?
当我们去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迷茫,陷入对教学的迷茫——
我到底为什么而教?
我到底教了什么?
若干年之后,我们再去看自己的学生,有哪些学生是因为我们的帮助、我们对他具体的教学,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还是,只是他在我的班里停留过?他仅仅在这所学校学习过?
其实他后来的发展,跟他待过的这所学校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如果没有关联的话,我们每一天、每一节课在“这个人”身上下的功夫,是否有意义呢?
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但是作为一种教学,它又是很矛盾的。因为我们的教学从来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标准答案是不考虑儿童性的。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训练孩子朗诵,训练孩子排队,训练孩子写作,包括强化孩子的阅读,以及教导他们讲礼貌、讲安全等,所有东西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最后孩子能做到吗?
几乎我们所有的孩子在学习生涯里都惧怕写作;他们也没有全都养成良好的走路、说话、交流、表达的习惯与能力。但我们很少去反省:我们为什么不善于说话?不善于写作?几乎不会讲故事,其原因到底在哪呢?是不是需要反省呢?有时候我们为了某种目的,实在是完全不尊重生命生长的自然节律!
我们是经过一整套的训练才达到了某个标准,但这个标准本身就是非常可疑的,也是非常脆弱的,甚至瞬间就会瓦解的。
我们教育的麻烦,可能就是过于注重结果,而不是去激发他的动机。
我们不要把小学教育当成终结性的教育,它是起点的教育,是生长的基础教育,它的走向由儿童性来决定,由人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