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文件夹

双节又闻鼓声

2020-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竹林f7

我们这年令是伴着鼓声长大的。小时候过节,奔四五里看芯子,听锣鼓,后来有条件跑到二十里地去县城看热闹。

后来,随着眼界和见识,愈觉得大红大绿,吵吵闹闹,俗风,属于下里巴人的才配有的。甚至听了几曲钢琴曲丶交响乐,认为那才是高档上。特别是听了专家教授,言必称希腊,受种种思潮影响,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岁月的沉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老百姓的生活愈来愈好,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地的锣鼓不仅活跃百姓生活,几乎都大事丶喜事丶婚事的标配,想闹就闹,想敲就敲,村村寨寨都有锣鼓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非跃式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敲鼓者丶歌舞者的精神面貌今非昔比,发自内省的表达自己的情与爱,喜与愁,不仅如此,他们走出了出去,到香港回归之际为了同胞表演,到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展演,到俄罗斯表现自己。

翻看我国美学历史上,唐朝以前,我们审美,亮丶艳丶形成了中国红。从唐朝到宋朝,审美可谓拐了一个大弯。由唐代花花绿绿,浓脂艳抹的风格,突然转向宋朝淡雅的极简美学。相当于街头绿衣红裤,锣鼓喧天的莆田大妈腰鼓队,突然画风一转,变成西湖断桥上一身素雅,吴侬软语的小白花越剧团。

正如生物界的多样性一样,世界文明各有所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才是王道。

国庆仲秋相遇,婚事都札堆的多,回乡看一畅欢块的当地秧歌,听一曲荡人心魂的锣鼓声,身上有了烟火气,沾沾喜气,轻快奔向未来!

那里有鼓声,那里就有喜事,那里就有快乐,我真真喜欢那欢天喜地的鼓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