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三字经》中国传统文化国学

详解《三字经》二十九——六经

2018-01-17  本文已影响75人  山水国学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从《三字经》给出的学习顺序讲,对《孝经》和“四书”有了相当的了解后,要去研究“六经”。

这里第一个要注意的是,《三字经》里讲的“六经”可能跟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不一样哦。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书上写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然后说《乐经》失传了。我刚接触《三字经》的时候,还以为这里的“六经”就是这个呢。但是学完了才知道,这里的“六经”是这六本书——《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春秋》。而且《春秋》是包括“三传”的。这样算的话其实是九本书。

《三字经》讲到这里,必须就要对这些“经”的沿革做一个简要的了解,这样才能对整个文化大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首先要尽可能的去了解全貌,然后才能有所受益,如果说只是抓住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点,而不了解整体的话,那么那单独的一点也是很难深入下去的。

首先说“经”这个概念,不要管各种字典怎么解释的,因为只看那个解释是不会彻底明白的。我们来做个比喻:如果说把中华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经”就是这个人的脊柱附加全部的神经系统,没有这些的话,是无法发育出一个人来的,而且就算勉强长出来了,也不能动。传说的“走肉”而已。

说“经”呀,从先秦说起吧。我们现在一谈传统文化,都说是“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其实在人家那个时代,“四书”,《老子》、《庄子》这些个书,根本就算不得学问,只是“一家之言”而已,是这些当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而已。要说学问,能给大家当教科书的——《诗经》、《尚书》、《易经》、《周礼》、《礼记》——还得说是这几个。就是《三字经》中所谓的六经了。但是我们从先秦诸子的文章来看,当时应该就是“二经”——《诗经》、《易经》。而《春秋》比较特殊,是孔子编撰的,其实算是政治评论。因为这类的书当时除了这个没别的,就是到今天,最好的政治评论仍然是《春秋》,别看人家是最早的,后来者并不一定就能赶得上那个水平。就思想层面的学问而言,我一直认为,越是随着时代发展,这类学问反倒是越滑坡了。这个我们看“经”的演变就能大概了解。

到了五代时期,冯道主持开始第一次由政府大规模的刊印“九经”——“三礼、三传、《诗经》、《尚书》、《易经》”,其实这就是《三字经》“六经”的内容,因为《三字经》成书在北宋,基本上可以认为和五代就是一个时期了。但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东西看,这个时期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刊印”,就是这个东西先别弄丢了,至于能理解或者说解读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好定论。这里想简单说说冯道这个人。历史上那些腐儒对其是骂声一片,说这个人历仕四姓,典型的墙头草,不忠不义的典型。但是我们要看到当时得环境,五代时期那叫一个乱,五十三年的时间里换了五个朝代,并立十个国家。基本上都是弑君篡逆的勾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谈忠义,忠于谁呢?哪个值得去忠呢?所以说这个时期真正有担当的人,应该是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而能做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保护人民、保存文化。这两点,冯道都做到了。所以说冯道这个人很值得我们研究。

五代之后紧接着宋代。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宋代很了不起,又说什么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那些的话。个人是不太认同的。真正的繁荣昌盛一定是从国际地位上来衡量的。连最基本的一统江山都没有实现,还胡说八道啥,都是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而已。尤其到了南宋,再有钱不也还是挨打?诗词歌赋那个叫文学、绘画书法什么的那叫艺术。合起来笼统的讲叫“文艺”。跟“文化”完全是两码事,不管“文艺”发达到什么程度,他始终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最多只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而已。这一点,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有清醒得认识。

回过头来说“经”的话题。从南宋开始出现“十三经”的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具体内容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跟“九经”相比,多出了《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部。个人以为,之所称为“经”,就是要选出最核心的东西。到我们今天比较流行的就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什么是……”。“经”一定是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东西。可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越弄越多,而不是越精简。而且有很多人一说精简的时候,就断章取义,这一点至少从唐代《群书治要》就开始了,到现代是愈演愈烈,尤以《论语》为甚。

这里先不谈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学习次序,仅就最终学习成效而言,学习传统文化,必须要区分“经”和“传”,而且要高度关注一部书其自身的“自成经传”。只有把握住真正的“经”,才能学到真东西,才有可能去谈学以致用。


详解《三字经》目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