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来法国上高中,你有什么感受和变化?
作为一个15岁就离开父母独自前往法国上高中的女孩,每次回国经常被问及:“一个人来法国上高中,你有什么感受和变化?”
现在我已经在法国呆了三年了,这三年我陆陆续续地在电脑上记录了我的想法,现在我想分享给你:
生活不只有学习,还可以有其他的可能性
(一)
感谢父母买的学位房,让我在深圳的一所不错的初中就读。这里的老师安排的作业很人性化,语文老师从不会布置抄写古诗或者文言文的作业,因为这根本不会对记忆产生任何的帮助。
从开始接受教育,我就被灌输一种唯有考试才能改变命运的观念,我也并没有觉得快乐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一直认为只有成绩是最重要的。
虽然才初中,但我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学习了:每天在学校上8个小时的课,在家里做4个小时的练习题,还要花一个半小时练体育,剩下的时间就吃饭,洗澡,睡觉,三年如一日,毫无例外。
所以即使到了国外,我也还是把学习当成我生活的全部。我告诉自己:我虽然到了国外,但也千万不能放松懈怠,我的紧张程度不能比国内高中生少,不然我会内疚的!
我也真的把自己活得很“忙” :在学校一写完作业就想要预习心的知识,可是我们学校没有提供课本,所以我就自己把法语的语法书总结成了30多张思维导图。除了上课,几乎剩余的时间都拿来画导图:回住家以后会画,在学校宿舍会画。
为了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我就一个人呆在一个教室学习,极少参与同学之间的活动和交流。我觉得我一玩,一放松下来就会有负罪感。我自己呆的时间变多了,也慢慢的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对周围的人并没有那么关心。我慢慢认为学习是最简单的事情,和人交流是一件蛮复杂的事情。
焦虑感迫使我要求做每件事都要达到某个具体的目的,追求时间利用的最大化,我带着公立的心去生活。最明显的就是面对同学们的聊天我是能避免就避免,然而一个人待久了就有心灵沙漠化的感觉,猛然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说话了。
其实最令人害怕的,不是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而是根本找不到事情做。我高一、高二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就能够把学习内容学完,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因为这和以前的生活节奏完全不一样,我突然无法适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的生活。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直到有一天写日记的时候突然察觉到:
其实我高一时候的焦虑是因为面对未来不确定生活的恐惧和担忧,我担心自己无法掌控一个人远居他乡的生活。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生活也没有那么难,只是当时的自己是局中人,看不清。现在的自己是局外人,所以看得懂。
我慢慢地恢复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即使还没有经历过,但总能顺利地过下去。焦虑的情绪终于有所好转,我也能够真的潜下心来感受法国恣意的生活:
秋天的时候坐在住家花园的躺椅上感受着炽热的阳光。
冬天和住家一起兴高采烈地准备圣诞树和“年夜饭”。
春天的时候和住家一起在开满油菜花的田野旁散步。
(二)
因为初中习惯了穿校服,所以我没有什么可以展现自己个性的衣服。来法国之前,妈妈特意带我去商场购置了很多的衣服。我们高中很尊重学生的个性,所以周一到周五我们可以穿自己的衣服。
虽然学校和制度都换了,可我的习惯还是没换。我还是总穿那几件最舒适,穿起来最不费力的行头:黑裤子和黑毛衣。这主要也和我当时除了学习,心思再也没有放在其他什么方面有关。
慢慢地焦虑,着急的心态得到缓解后,我也开始细心观察法国人的穿衣风格,根据自己的身材总结了最适合自己的衣服的特点。
也开始重视对脸蛋的保养,愿意更仔细,更耐心地做一件现在还看不到什么成效的事情。
我还愿意多花一点时间站在镜子面前观赏自己的妆容,想着如何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端庄大方。
我在上面列举出来的事情都是我以前不屑于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对我学习不会产生任何直接影响。可我慢慢地认同拥有一个苗条的身材,精致的面容,得体的服装可以作为一个人的软实力被展现出来。
(三)
我的表达交流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父母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我高中以前,几乎和父母没有什么深的交流,因为我们一家人一天当中坐在一起的唯一时刻就是吃晚饭,只有这个时候我才有机会和他们聊天,告诉他们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什么话题。
直到高中一个人离开父母这么久,这么远,才慢慢地向父母展开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奶奶爷爷身边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和老人家的联系也很紧密。
隔个两三天就会和父母打电话,一次性会打40,50分钟甚至更长,这才达到交流的真正目的。打电话的时候达到了心流状态,不知不觉地就到了一个小时。
因为国内没有什么对法国大学的详细资料,所以我要把搜索到的资料翻译成中文,再把它发给父母参考,还会和父母一起讨论对各个不同专业的想法,告诉父母对未来的人生规划。要让父母感受到他们有参与到你人生的计划当中去,要让父母有参与感,父母才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儿女的。我真的感觉很幸运,我们一家三口因为距离的增加反而增加了感情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