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市场的两个现象
翻了翻这些年我在咸鱼和转转上的聊天记录,发现这两种提问出现频率非常高。
在?东西在吗?
这不仅是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会出现的问题,在任意一款带聊天功能软件都会存在。因为在线上沟通环境中,用户会丧失控制感。在线下或者电话沟通中用户是能够明确感知到对方的存在,也能大概知道对方回复时间的。但是这样的控制感无法再线上沟通中感知到。用户无法确定沟通的对象是否在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复。“在?“这样这样问候语就成了用户试探的方式,当对方回应时,交涉才正式开始。就好像进了个没人在的店,你得喊声“老板”,召唤老板出来才能进行交易不是?
让用户失去控制感当然不好,但是技术发展程度和产品结构决定了这是件很难避免的事情。虽说没有完全的解决方案,但是有改善的空间。咸鱼和转转都在商品列表和个人中心都可以看用户最近的登录时间,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来判断对方的活跃程度,以此来控制自己的预期。
能便宜么?最低多少?
在个人二手市场中,买方追求性价比理所当然,但是卖家却对利润不那么敏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导致,很难坚守自己的价格。原因在于个人二手卖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来卖货,卖家的思考方式是:这个东西用不上诶,放在咸鱼/转转看能不能卖出去吧。
从用户动机来看卖家的目的是卖出二手商品,卖出去的目标是明确的,赚多少钱的目标反而是不明确的。正是因为这两个目的截然不同的状态导致了卖家在面对买家时处于劣势。越是不好卖的商品越是如此。热卖商品就可以掌握话语权了么?只要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卖家就始终处于劣势。
在这样环境下回诞生“砍价文化”是一点都不出奇啊。
砍价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前面说到的卖家对商品的定价不明确。这是建立商品的一个门槛,到底要卖多少钱?转转的方案简单粗暴,在首页有个“定价参考”的入口,通过查询商品关键字列出最近在转转达成交易的订单及其交易价。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缺点就是入口不在用户路径上。咸鱼的要智能得多,在创建商品的编辑价格环节会在输入法上方提供价格参考范围。缺点实现难度貌似比较大,到现在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