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艺术》:他们,值得被历史铭记
提起敦煌,第一印象就是五彩斑斓的壁画,在那个风沙飘散的土地上,承载了千年的回响。
而说到敦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敦煌学奠基人之一常书鸿。
在这本《敦煌莫高窟艺术》中,由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整理,记录了常书鸿从1946年到1978年所写十几篇,关于敦煌艺术发展历史的文章。
现在再去回顾,也许常书鸿的一生颇为传奇:当他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上偶然看到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他才知道原来祖国大地竟然还有这般令人动容的文化遗产。这一偶遇,也将他的命运改写。
他毅然回到祖国,1943年来到敦煌,此后半个多世纪,他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铺洒在这个地方。
一段历史,寥寥几句话就可以一笔带过,但身在其中的人,却要付出血与泪,经历严苛环境的考验。
1943年,常书鸿一家到达敦煌,那正是我国经历惨烈战乱的时期,那时的生存条件可想而知,连活着都不容易,更何况要去做文物保护。
但人的信念就是这么奇妙,当一个人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并且对信念是那么向往,那么热爱,所爆发出来的力量和持久力,都令人叹服。
在《敦煌莫高窟艺术》艺术中,常书鸿讲到,“自从4世纪创建,一直到14世纪的元代为止,敦煌艺术有其整整10个世纪1000年继续不息的生发、滋长和分段演变的过程;它是中国艺术史上工人画与文人画分野中,属于画工们的集体创作,是英雄的劳动人民无上光荣的天才的表现。”
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的求生,已经那份坚持,都让人忍不住落泪。
书中讲到一个场景特别令我动容,常书鸿讲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为了在教堂和皇宫里面画壁画,长期在屋顶上工作,导致最后他的双眼产生“双目上视”的病态。
那么反观敦煌千佛洞的469个洞窟,那些难以计数的壁画,又是多少不知名的画师默默付出的杰作。
可以想象一下,无数位画师夜以继日工作的场景,最后,为了呈现出精美绝伦的壁画,他们的眼睛,他们的身体,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然而,他们就连名字都没有被记下。
又恰恰是因为在这样的洞窟中,才能相对完整地留下他们的杰作,留存到后世,为世人所观摩、铭记。
今天,社会已经发展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但铭记历史,是每一个人,每一个阶段,都不应该忘记的事情。
铭记历史,可以翻开这本《敦煌莫高窟艺术》,领略敦煌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