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理解生成器,并用生成器构建斐波那契数列和杨辉三角
2020-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dex0423
1. 生成器函数
1.1. 什么是生成器
- 在 Python 中,一边循环一边计算的机制,称为生成器(Generator);
- 生成器是一个返回迭代器的函数,只能用于迭代操作;
- 生成器可以通过生成器表达式和生成器函数获取到;
- 生成器是 Python 中的一个对象,对这个对象进行操作,可以依次生产出按生成器内部运算规则产生的数据;
- 生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 暂停 \ 恢复;
2. 迭代器与生成器的关系
【说明】:很多文章在介绍生成器的时候,上来就引入
yield
,说使用yiled
关键字的函数就是生成器, 但很多人并不能理解yield
的含义,这种用新概念解释新概念的方式,对于新人来说很不友好,这里我先从最基本的迭代器开始,介绍如何用迭代器构造一个生成器,进而引入yiled
概念。
-
生成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迭代器
,它是对迭代器的调用,同时自身也是一个迭代器,符合迭代器的构造规范;
-- 不了解迭代器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Python:理解迭代器,并用迭代器生成斐波那契数列》; - 生成器是一种特殊的迭代器,与迭代器不同的是,
生成器是被动生成
,每被调用一次则生成一次; - 下面,我们用迭代器实现了一个生成器函数,:
-- 其中IteraleSample
是一个可迭代类,Generator
是一个 生成器类;
--Generator
通过iterator_sample
属性调用IteraleSample
类;
-- 同时Generator
将自身的max_generate_num
属性值赋值给IteraleSample
的max_iter_num
:
class IteraleSample(object):
'''
创建一个类对象,并定义 __iter__、__next__ 两个方法
'''
def __init__(self, max_iter_num):
'''
max_iter_num: 迭代器最大迭代次数
'''
self.current = 0
self.max_iter_num = max_iter_num
def __iter__(self):
return self
def __next__(self):
# pass
if self.current < self.max_iter_num:
self.current += 1
else:
raise StopIteration
return self.current
class Generato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max_generate_num):
'''
max_generate_num: 生成器最大生成次数
'''
self.max_generate_num = max_generate_num
self.iterator_sample = IteraleSample(self.max_generate_num)
def __iter__(self):
return self.iterator_sample
def __next__(self):
return self.iterator_sample.__next__() * 10
gen = Generator(10) # 实例化生成器,并赋值最大迭代次数为 10
print(next(gen)) # 使用 next 函数迭代元素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print(next(gen)) # 此处,共计 next 迭代 11 次,超出了生成器的最大迭代次 10
- 上面代码的执行结果如下,分析发现每次
next(gen)
都会迭代出一个结果值,这个结果值就是IteraleSample
迭代出的元素(从1到10)乘以 10 的结果,而第十一次迭代时则报StopIteration
异常;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terator_test.py", line 94, in <module>
print(next(gen))
Fil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terator_test.py", line 76, in __next__
return self.iterator_sample.__next__() * 10
Fil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terator_test.py", line 63, in __next__
raise StopIteration
StopIteration
3. 如何构造生成器
- 前面如果能看懂,其实生成器就已经理解的产不多了,
yield
关键字构造生成器函数只是一种比较简洁的写法罢了; - 如果前面看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记住一点就好了:只要函数里面有
yield
关键字,就是生成器函数;
-- 很多人看到这里时有点晕,因为人不懂什么是yield
,我们 - 生成器函数保存的是函数内部的算法,每次调用就通过算法计算出下一个元素的值,直到计算到最后一个元素;
- 生成器函数使用 next() 调用生成器函数的赋值对象(不是函数本身)返回 yiled 值;
注意:生成器函在被 next 调用之前,必须将生成器函数赋值于某个变量,next 调用的是被赋值后的变量,而不是函数本身,如:下面代码中的 result = fun_gen(),这一步一定不能省,next 调用的是 result,不是 fun_gen();
>>> def fun_gen():
... print("第一次 yield")
... yield 1
... print("第二次 yield")
... yield 2
... print("第三次 yield")
... yield 3
...
>>> result = fun_gen() # 注意:必须将生成器函数赋值于某个变量!!!
>>> next(result) # next 调用的是被赋值后的变量,而不是函数本身;
第一次 next
1
>>> next(result) # next 调用的是被赋值后的变量,而不是函数本身;
第二次 next
2
>>> next(result) # next 调用的是被赋值后的变量,而不是函数本身;
第三次 next
3
- 与迭代器一样,生成器中没有更多的元素时,next() 动作会抛出 StopIteration 的错误;
>>> def fun_gen():
... print("第一次 yield")
... yield 1
... print("第二次 yield")
... yield 2
... print("第三次 yield")
... yield 3
...
>>>
>>> result = fun_gen()
>>> next(result)
第一次 yield
1
>>> next(result)
第二次 yield
2
>>> next(result)
第三次 yield
3
>>> next(result)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 没有更多的元素,next() 动作抛出 StopIteration 的错误
- 实际使用生成器函数的时候,不必依次进行 next 调用,一般使用 for...in...,这样会更简洁、合理;
>>> def fun_gen():
... print("第一次 yield")
... yield 1
... print("第二次 yield")
... yield 2
... print("第三次 yield")
... yield 3
...
>>>
>>> for i in fun_gen():
... print(i)
...
第一次 yield
1
第二次 yield
2
第三次 yield
3
4. 生成器函数 与 普通函数 的区别
- 生成器函数可以多次 yield 结果值,普通函数只能返回一次结果值;
- 生成器函数需要结果值的时候就直接生成一个,不需要直接占用很大的内存空间,而普通函数执行时需要足够的内存空间,尤其是需要生成元素很多的列表、巨大的数值的时候,需要占用巨大的内存空间;
- 生成器函数仅仅是需要的时候才使用,有点像数据库操作单条记录使用的游标;
- 如果要读取并使用的内容远远超过内存,但是需要对所有的流中的内容进行处理,那么生成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让生成器返回当前的处理状态,由于它可以保存状态,那么下一次直接处理即可;
- 相比于普通函数,生成器函数最大的优点在于:
生成器函数处理集合的效率远远优于普通函数,内存占用低、耗时短
;
5. 用生成器构造斐波那契数列
5.1. 斐波那契数列简介
-- 斐波那契数列,是有一系列整数组成的数列;
-- 这一数列任意位置上的数值与后一位相加,等于第三位数值;
-- 示例:
0 , 1 , 1 , 2 , 3 , 5 , 8 , 13 , 21 , 34 , ...
5.2. 普通方法构造斐波那契数列
- 普通方法一:
-- 如下面代码,使用递归构造斐波那契数列生成函数,并记录运行时间;
def feb_1(index):
"""
斐波那契数列生成函数
"""
if index <= 2:
return 1
elif index > 2 and index < 101:
return feb_1(index-1) + feb_1(index-2)
def test_time(max_index):
"""
测试上面 斐波那契数列函数的执行情况
"""
start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 记录开始时间
print("最大值为 : {}\n结果值为:{}".format(max_index, feb_1(max_index)))
end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 记录结束时间
print("运行时间为:{}".format(endtime - starttime)) # 以秒为单位,计算运行时长
-- 方法缺陷:
(1)每次只能获取一个末位的数值,而不是整个数列;
(2)如果数值太大,运行时间会变得非常的长;
print(test_time(10))
print(test_time(20))
print(test_time(30))
print(test_time(40))
最大值为 : 10
结果值为:55
运行时间为:0:00:00
None
最大值为 : 20
结果值为:6765
运行时间为:0:00:00.003998
None
最大值为 : 30
结果值为:832040
运行时间为:0:00:00.469920
None
最大值为 : 40
结果值为:102334155
运行时间为:0:00:57.805053 # 此处,max_index=40,运行时间就已经需要 57 秒,相比前面的时间花费增速是几何式的,
None
-- 如上面的例子,max_index = 30 的时候程序运行时常只需要 0:00:00.749871 秒,到了 max_index = 40 的时候就已经需要 0:00:57.805053 秒,这种耗时的增速在实际生产中是不能接受的;
- 普通方法二:
def feb_2(max_index):
"""
斐波那契数列生成函数
"""
result_list = [] # 此处使用 list 作为一个容器存储生成的数值,如果数值足够大这个 list 将会占用大量的的内存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_index:
result_list.append(b)
a,b = b, a+b
n += 1
return "最大值为 : {}\n结果值为:{}".format(max_index, result_list)
def test_time(max_index):
"""
测试上面 斐波那契数列函数的执行情况
"""
start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 记录开始时间
print(feb_2(max_index))
end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 记录结束时间
print("运行时间为 : {}".format(endtime - starttime)) # 以秒为单位,计算运行时长
-- 该方法的优点:相比与前面的方法,程序运行耗费的时间相对较快;
test_time(10)
test_time(20)
test_time(30)
test_time(40)
最大值为 : 10
结果值为:[1, 1, 2, 3, 5, 8, 13, 21, 34, 55]
运行时间为 : 0:00:00.001000
最大值为 : 20
结果值为:[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2584, 4181, 6765]
运行时间为 : 0:00:00
最大值为 : 30
结果值为:[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2584, 4181, 6765, 10946, 17711, 28657, 46368, 75025, 121393, 196418, 317811, 514229, 832040]
运行时间为 : 0:00:00
最大值为 : 40
结果值为:[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2584, 4181, 6765, 10946, 17711, 28657, 46368, 75025, 121393, 196418, 317811, 514229, 832040, 1346269, 2178309, 3524578, 5702887, 9227465, 14930352, 24157817, 39088169, 63245986, 102334155]
运行时间为 : 0:00:00
-- 该方法的缺陷:该方法使用 result_list = [] 作为一个容器存储生成的数值,如果数值足够大这个 list 将会占用大量内存空间,简言之:如果数值过大,会占用大量内存;
--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尝试 max_index=10000 时程序的执行情况,看一看程序内存占用情况;
-- 请注意:你的电脑可能会被卡死!!!
test_time(10000) # 注意:你的电脑可能会被卡死
5.3. 生成器构造斐波那契数列
- 如下面的代码:
-- fib_3(max_index) 是用生成器函数构成的斐波那契数列生成函数;
-- 在 test_time(max_index) 测试函数中使用 for i in fib_3(max_index) print(i) 打印所有的生成结果;
import datetime
def fib_3(max_index):
"""
使用 yiled 生成器构造的斐波那契数列生成函数
"""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_index:
yield b # 此处使用 yiedl b
a,b = b, a+b
n += 1
def test_time(max_index):
"""
测试上面 斐波那契数列函数的执行情况
"""
start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for i in fib_3(max_index): # 使用 for ... in ... 遍历打印所有的生成结果
print(i)
end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print("运行时间为 : {}".format(endtime - starttime))
test_time(10)
test_time(100)
test_time(1000)
test_time(10000)
- 下面的结果展示了运行时间结果,;
# 运行的时间如下所示:
运行时间为 : 0:00:00
运行时间为 : 0:00:00
运行时间为 : 0:00:00.001000
运行时间为 : 0:00:00.004998
6. 生成器函数构建杨辉三角
- 杨辉三角简介:
-- 杨辉三角,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中国南宋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出现;
-- 在欧洲,帕斯卡在1654年发现这一规律,所以这个表又叫做[帕斯卡三角形;
-- 杨辉三角示例如下图:
- 杨辉三角特性:
-- 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
-- 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 - 代码实现:
def triangles(max_index): # max_index 表示最大行数
L = [1]
i = 1
while i <= max_index: # 进入持续循环
yield L[:len(L)] # 输出数组
L.append(0) # 为数组添加最后一位
L = [L[j - 1] + L[j] for j in range(len(L))]
i += 1
for i in triangles(10): # 使用 for 循环打印结果值
print(i)
- 运行结果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1, 7, 21, 35, 35, 21, 7, 1]
[1, 8, 28, 56, 70, 56, 28, 8, 1]
[1, 9, 36, 84, 126, 126, 84, 36,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