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者思维模型#4.14
按照昨天#践行者思维模型#,对今天的#塑造者思维模型#我有什么解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4282955/3ddf20b69ab25338.png)
我想从一个小切口,来分享策略第一条:确认个人战略,选择长期主义。
关于长期主义,我毕业那年看过一本生涯规划的书,叫《你的船,你的海》,只是当时看完书后,我并没有找到我的船行驶的方向,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想要的长期,到底是什么样。
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更不知道自己的长期战略目标应该定为什么。就这么寻找下,我到了29岁,才找到了让我清晰人生方向的办法。而寻找方向的办法,总结如下:
1、【趁年轻多尝试】我的经历没有绚烂的成果,但在我毕业这几年,不算自己创业3年多,换了5份工作,很多人不能理解,以为我是“眼高手低”、“浮躁”等等原因,但其实每一次我都深知其中的理由,并获得了自己的试验结果。如:父母总说信他们,要稳定,于是我两次进国企,工作没有差错,但我不喜欢官僚主义的风格和人情至上的处事原则,换;公司平台小,个人能力增长到达上限,难以提高,换;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不在这里,难以激发我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换。
除了工作,还有参加不同的社群活动和管理等,结合这些工作中让我感受到愉悦和憋闷的情况,我总结出我更适合什么样的环境:
我更喜欢能发挥主动性,不断创新,具有挑战的工作;我关注整体,多过关注细节;有明确责任,会让我更容易融入团队。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喜欢商业,多过我深耕多年的编导。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做事业就像结婚。恋爱需要多尝试,结婚就要专注与经营。
2、【断舍离】勇敢的对不合适的方向说再见。虽然我换了不少工作,但事实上我一直在“宣传”两字周围打转和试探,因为我曾经用心的花了4年大学时光来学习,更随着工作也大多和编导相关,我就更难以接受“我在传媒工作中,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用一生来达成的方向。”甚至在我创业初期,我已经逐渐明白我更喜欢商业,工作重心也在向管理方向倾斜,但我依然选择了“广告片”这样一个古老的,存在巨大“信用不传递和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中,难以突破。
断舍离是痛苦的,但只有跳出来,才能用旁观者的视角,清晰的找到未来的方向。
3、【借助工具】自己有了感性的认知,知道自己大概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之后,想要快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还离不开工具的使用。这里的工具分两种:
①生涯规划师咨询。花钱就是省时间,请专业的生涯规划师帮忙梳理,可能就能帮我节约自己摸索的好几年时光。去年在生涯规划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我的人生最底层的关键词:成长。
②物理工具。如:
一百条自由书写:在一个安静无打扰的环境,一口气写下你在不缺钱、不缺时间的情况下,最想完成的100件事。答案可能会出乎意料。我就是在100条书写后发现,我最想做的事情是创业,并且我居然并没有当大导演的愿景!经过总结,我找到另外两个底层关键词:潜能、价值。
人生重大事件回顾:回顾从小到大自己的高光时刻与人生低谷,不断的追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这样做?问道最后,那个我们最想要达到点,可能就是我们人生的最大确定性。
找到自己的确定性,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不断察觉自己,总能发现它的踪影。然后,这个确定性,就将成为我们的人生灯塔,我们的人生主线。
然后围绕人生关键词,参考我们的天赋优势,布局我们的长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