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模拟人生
最近在《无限与有限的游戏》看到一段话:
「将社会视为文化的一种,并不等同于要推翻甚或改变社会,而只是去消除它感知的必要性。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有他们的规则,他们只是不忘记这一点:规则是对一致同意的一种表达,并不是对一致同意的要求。」
这段话,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关于内心意志与社会规则间的矛盾感。如果假设我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无限游戏,那么,所谓的「规则」,从时间顺序上来说,是一个结果,而非前提要求。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我自己认同,二是与参与者达成共识。
这并不意味着「我行我素」,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遵守规则出于认同和意愿,明白对此可能面临的结果,同理,反抗规则也是一样。
好像太抽象了,今天刚好看到小飞虫最新这篇文章《连「作」也在完美计划中,我们作不了》,加上周末的经历,很适合作为例子。
周末在朋友家玩《塞尔达》,之前只是听说但没有玩过,也没有提前了解攻略,接着朋友的进度直接开始。所以,也不知道该干嘛,到处随便乱跑,遇到东西就捡,遇到怪物就杀,觉得哪个地方风景不错就去看看,我还开玩笑说「我是出来采山货的」。中途还跌落悬崖死掉了,结果发现还能复活。逛的有点无聊,又跑去做主线剧情,发现好像也没有比闲逛更有趣。
从游戏的角度去看人生,会发现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我们觉得总有一个固定的「应该如何」的剧情,但其实可以不一定按照剧情走,而人生的过程,就是「玩游戏」的过程,怎么玩,都是可以的。挂掉了,也不过是这个剧情结束了而已。
小飞虫有一套专门的名词和理论,我没研究过,但好像也不影响理解其中的道理。文章说计划不是死的,我们也不是死的。拿游戏做比喻的话,就是所谓的主线情节其实也是开放性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换句话说,就好像有一个上帝视角,不论我们做什么,他都在给你反馈说:没问题,可以,嗯,那把这部分写进计划里吧。
想到这,我还有点接受不了:怎么完美了,我现在一点也不完美啊?!但再仔细一想,其实是自己写了一个「要努力成为完美人设」或者「要努力变得更好」的剧本,就像是在游戏里设定了一个「杀掉所有大boss才可以通关」的情节。可是,完全可以不用通关啊,不是必须要玩这个游戏啊,即便是通关了,也说明不了什么呀,开心就玩,不开心就不玩了嘛。
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小孩,不论做什么,怎么倒地撒泼打滚,都有个声音在说,「你真棒」。那一瞬间,很茫然,很无助,但慢慢却觉得,是被包容和接纳的自由。
有时候,把人生当作无限,把所有遇到的事情当作组成无限的有限游戏,会有奇妙的变化。比如,今天用开了个「小游戏」的心情去看待棘手繁琐的应付监管的工作,心路历程大概就简化成几步了:
1、是否要继续把这项工作玩下去?是,继续做完;否,马上辞职。
→2、选「是」。那么,想玩到什么程度?满分通关,差不多通关,太差了挂掉?
→3、目前还不想挂掉,但也不需要满分,差不多就行。想完成「差不多」都能做什么?
→4、找攻略,求助大神,能杀的怪都杀掉,搞不定就躲开,能捡的装备都捡起来,顺着地图,尽快通关。
然后,我之前觉得一个星期也搞不定的工作,一天就做完了一半……
记得有一款很有名的游戏,叫模拟人生。如果站在很高层次的视角去看待真实的人生,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不同的是,我们可以既做演员,又做编剧。
就像是宇宙不会对万物给出任何出于否定的「批判」一样,人生的不确定,其实也是在给予我们无限的可能。
DAY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