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懿:活得自在的人,都懂得拒绝
李筱懿说她曾经好心办砸过一件事。
朋友的亲戚让她帮忙找一个医生给亲戚看病。
李筱懿觉得医生朋友帮自己是情分,朋友的亲戚已经隔了两层关系,医生朋友没有理由要为她朋友的亲戚提供帮助。
但不答应朋友,李筱懿怕伤了感情。
于是,她硬着头皮帮朋友联系了医生。
结果,亲戚抱怨医生不够热情,朋友觉得李筱懿帮忙没帮到位。
最终,彼此尴尬,不再往来。
学会拒绝,不做活得拧巴的讨好者,是我们大多数人需要面对和修炼的课题。
就像《不去讨好任何人》一书中所说:“不去讨好任何人,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开端。”
那么,如何才能敢于拒绝,勇敢地做自己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不敢拒绝的原因和不敢拒绝的痛苦,以及如何“狠心”拒绝。
01 为什么不敢拒绝别人?你认为一切很“脆弱”
不敢拒绝别人是讨好型人格的一个主要特征,背后的原因就是认为别人和自己都很脆弱。
小时候,父母无形中给了我们的脆弱感。
比如,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会委屈地对孩子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却这样对我”。这样的经验,让孩子产生拒绝别人就会产生伤害的潜在信念。
这个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来自我们自己错误的投射。
什么是投射呢?
举个例子,我们去公园,看到水池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的鱼儿,感叹说:“鱼儿们真惬意”。
其实,鱼儿真的惬意吗?我们不知道。觉得鱼儿惬意的其实是观赏的我们。不敢拒绝的人,往往太善良。因为自己被拒绝会脆弱,所以认为别人被拒绝也会很脆弱,所以不想让别人受到伤害。
但是别人真的很脆弱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就像水中的鱼儿到底是不是很惬意,没人知道一样。重要的是,我们将自己的脆弱投射到了别人身上,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由此我们知道,一个人行为的背后,是由很多感受和信念支撑的,而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一出生就想当个坏人,善良的本性让我们不愿伤害别人,从而不敢拒绝别人。
进一步剖析,我们会发现,不愿拒绝就是不想伤害别人,不想伤害别人的原因就是想有一份好的关系,你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一旦拒绝别人,就会伤害别人,就会得不到关心和爱。
这样的心理机制导致我们不敢拒绝别人。
02 不会拒绝,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
在“别人很脆弱”“我很脆弱”“关系很脆弱”的潜意识下,讨好者做出了很多不拒绝别人的决定,疲于应对所有人,想要满足所有人的期望,结果让自己活得越来越痛苦。
1、不愿拒绝,满足不了所有人
不愿拒绝的人,会发现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无法满足所有人对你的需要。
比如,老板希望你多加班,老公希望你多管管家庭,孩子希望你多陪她玩,婆婆希望你会过日子,你希望自己既养育好孩子又事业有成。
显然,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你发现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当冲突发生的时候,还是会主动找自己的麻烦,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当满足别人压力和失去自我的委屈感,加上拒绝别人的痛苦感一起袭来的时候,自己就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其实,让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想要努力满足所有人,只会让自己感到越来越感到无力。
2、越不拒绝,别人越喜欢麻烦你
当你努力满足别人的需要,你会发现你会接受更多需要帮助的信息。
比如,你今天送了搭你车回家的同事,以后送她回家就变成了你的任务。当你总是帮同事带早餐,时间久了,同事的早餐和越来越多同事的早餐都会成为你的固定工作。
你因此总是需要面的内心的冲突,你想拒绝又怕得罪人。
其实,别人总是麻烦你,是你自己培养出来的。
你越不拒绝,对方就越会找你帮忙。
试想一下,你不表达,对方怎么知道你的心情呢?
没准,她还以为你就是很喜欢帮忙呢。
3、不愿拒绝,换来行动力丧失的自己
当你总是不愿拒绝别人,就总会受到内心冲突的困扰。
你会无法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也无法心安理得的满足自己。
你对拒绝充满了恐惧,所以也无法愉悦地认同自己。
你活得太拧巴,太纠结了。
其实,你的道德要求自己无私,可是,人性的本原是自私的。
当你忽视了自己的真正需求,一味地迎合别人的需求,就把自己的本性压抑了。
这种矛盾的对立让自己处于强烈的消耗中,导致热情和行动力的丧失。导致我们内心冲突剧烈,做不了真正的好人,只能做个“内心邪恶的好人”和“内心善良的坏人”。
03 如何做到拒绝别人?做个内心强大的自己
其实,不愿拒绝别人,无法拒绝别人,与别人无关,而是你将内心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的原因。
所以,想要学会拒绝,你不需要改变别人,只需要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方法1:觉察自己
当你接收到让你不舒服的情绪时,请敞开胸怀地接纳她:“情绪,你来了,请坐。”我们不与情绪对抗,挣扎。我们友好地静静地觉察她,安顿她。
我们感受情绪来的时候紧绷的身体,紧绷的胸腔,尝试改变这种紧绷的状态。比如,伸展手臂,跳一跳,走一走。你会发现,当身体感受改变的时候,你的情绪也就改变了。
接纳情绪,接纳自己,把心灵安顿好,让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和谐统一。
方法2:勇敢取舍
老好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内心充满冲突,极其害怕冲突。可是,这个世界冲突无处不在。比如,有白天,就有黑夜。要事业就无法回归家庭。
冲突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无法坚定自己的选择。
如果我们坚定地无私付出,或者坚定地“自私”,都不会感到内心痛苦。问题是既想要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又想要获得外在的肯定,所以让自己活得很矛盾,很拧巴,很纠结。
一个人无法做到既自私又无私。想要人生有所得,必得有所舍。
所以,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坚定地选择,勇敢地承担。
方法3:坚定的拒绝,温柔的共情
当你有了内心的价值观,就有了拒绝的心理支撑。但很多老好人苦于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其实,你越是找理由拒绝,越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你的内心会让你感到十分痛苦,因为你太善良了,你无法接受自己找理由去拒绝别人。
所以,为了摆脱老好人的困扰,你最好无情地拒绝,直接告诉对方:“我无法帮你,很抱歉。”
因为你越是找理由,你的底气就越不足,你就会更内疚。但是,明确的态度“我不愿意”,却并不需要理由。这样坚定的态度能为你带来无形的力量,让你不再绑架自己。
当然,你也可以借助一些小方法共情对方的感受。比如,李筱懿上面那个问题,她可以对朋友说:“亲戚生病了,你们最近都很着急吧,我理解你想帮她分担的感受。”这会让对方感到情感上的接纳与支持。
当然,你还可以给她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你可以上网预约看看。”
拒绝别人,其实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持续成长,内心强大,有拒绝别人的底气,也有帮助别人的自由,不被内心束缚。
04 写在最后:不去讨好任何人,做自己吧
自己的意见就在嘴边却不敢说出来,宁愿自己辛苦也从不找别人帮忙,总是为别人着想,总是按别人的期待做事。这是很多老好人的心理写照,也是讨好型人格者的日常表现。
这本《不去讨好任何人》是老好人的福音。
作者滑洋专注研究讨好型、内向型、自卑型人格,她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原创视频博主。
这本书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讨好型人格的日常表现和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告别讨好型人格心理自助疗法的八个步骤,帮助讨好者摆脱困扰,获得更舒展、更自在的人生。
就像李筱懿经过了那件尴尬事后,反省说:“帮助别人量力而行,做不到就果断拒绝。”
确实,懂得拒绝别人,就避开了生活里大多数的烦恼。
愿你学会拒绝,敢于做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过好这一生。
文/田陌天
关注我,陪你读书,陪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