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反本能

2020-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否极泰来_2662

收获:

为何总想玩手机?缓解对“信息缺乏”的焦虑、缓解对生活的压力 --》改为看特定渠道的新闻和信息、健身、读书、英语

如何降低手机的负面影响?

(1)增加自己和关系的“确定性”:自己要对特定渠道的来源感到“确定性”(抖音作为导流工具,需要时打开,寻找信息灵感,其余时间用专属app)。与他人的关系这块还什么问题,重要的事对方会打电话。

(2)提升娱乐成本,比如卸载抖音、王者荣耀

(3)渠道特定化,用专属app。解决信息缺乏焦虑的同时,减少精力分散。

为什么“充电”计划总是失败? 计划缺乏必要的buffer,未来的情况比“现在”会更复杂,一旦buffer不足,就会触发“破窗理论”,促使再犯,或者直接丧失信心。提到了质量环理论:PDCA,可以不断修正计划。如果依然失败,可以在即将动摇的时候,采取情景想象法,想象完成计划的景象。

“刻意练习”,尝试各种高难度的方法来达到指标目标,为的是“考试”的时候能应对各种可能的case (练习的精髓是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TLDR

根据这本书的目录,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自我提升,第二部分是成为高情商的人,第三部分是社会洞见。第一部分应该是普通人的痛点(但我总觉得普通人不会看这本书,特别是这个书的名字。。。),第二部分是所谓的情商部分(依我之见,所有情商的书讲的都很虚。因为这个是跟场景强相关的,越是个性化的case,通用的解决方案越是抽象,但真正的“学会”必须通过现实的操作并揣摩,这就构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此,直接跳过)。第三部分其实是包含了一些零散的内容和拼凑的部分,我去其糟粕吧。

第一部分:

第一章把注意力拉到了老生常谈的“拖延症”。“所有想快速赚钱的医生,都说自己能治疑难杂症”,治好了一战成名,治不好去找自己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总想要放弃?因为虚假疲劳感促使大脑开启保护机制,避免身体透支,这是生物本能。

为什么事情做久了会没精神,甘愿做个社会的螺丝钉?最喜欢一个事物的时候是最开始,随后逐渐转为厌烦。由于持续暴露在同一刺激下,感觉神经反应性下降,大脑对刺激的敏感度降低。

第二章提出了解决方案。改变拖延要“由易到难”、“长期坚持”、“难度递增”、“进程可视化”。其次,要有游戏一样的设计:监督、陪伴、比较、奖励、惩罚。第三,充分的休息。第四,环境潜意识,将特定音乐或特定环境与好习惯关联到潜意识中。

第三章针对目前的手机时代提出了问题并解答。

为何总想玩手机?缓解对“信息缺乏”的焦虑、缓解对生活的压力 --》改为看特定渠道的新闻和信息、健身、读书、英语

对手机信息(push等)过度敏感,会让大脑变得迟钝,精力耗费,最终自控力下降。

如何降低手机的负面影响?
(1)增加自己和关系的“确定性”:自己要对特定渠道的来源感到“确定性”(抖音作为导流工具,需要时打开,寻找信息灵感,其余时间用专属app)。与他人的关系这块还什么问题,重要的事对方会打电话。

(2)提升娱乐成本,比如卸载抖音、王者荣耀

(3)渠道特定化,用专属app。解决信息缺乏焦虑的同时,减少精力分散。

为什么“充电”计划总是失败? 计划缺乏必要的buffer,未来的情况比“现在”会更复杂,一旦buffer不足,就会触发“破窗理论”,促使再犯,或者直接丧失信心。提到了质量环理论:PDCA,可以不断修正计划。如果依然失败,可以在即将动摇的时候,采取情景想象法,想象完成计划的景象。

一开始就出现的方案一定不是最优的。

第四章是针对学习的:为什么付出了却没有回报?

1.缺乏练习,不牢固  2.也是这一章里最大的收获是对“刻意练习”的深入理解,尝试各种高难度的方法来达到指标目标,为的是“考试”的时候能应对各种可能的case (练习的精髓是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3.放弃短期效能,为长远考虑。

第五章里有几个好玩的知识。

1. 最初的加工(知识关联度)水平越高,记忆效果越好

2. 分散学习(非碎片化学习)遗忘越慢。多次、重复、分散。 美国心理学家罗勒2006年有个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的实验是:

每天训练一次,每次一小时

每天训练一次,每次两小时

每次训练两次,每次一小时

每次训练两次,每次两小时

学习一周后,测试发现,集中学习的学生掌握的情况略高于分散学习 75%:70%。

四周后,分散学习的成绩远高于集中学习的成绩。64%:32%

凸显了重复的力量。

3. 睡好觉、生物钟

4. 记笔记,淘金式学习,而非海绵式。

5. 构建知识体系(体系本身就是生产力)

第三部分

第一章,决策陷阱。大部分都了解了,但有一个感触:为什么普通大众,不太相信统计数据,而是更相信身边某个人的遭遇?我觉得是因为大家更有共鸣,而且数据本身不具有“可信性”,毕竟数据来源是黑盒,真假、解读准确性也都是黑盒,大众科学意识薄弱,容易被忽悠,所以宁愿相信身边人的个例。 这让我发现数据的重要性:对大众来说,不同解读方式可能导致相反结果。对大商人则相反。

我们会更关注独特的事物,忽略其他部分。 隧道效应。

第四章有个有趣的观点。媒体为什么往往不客观?

1. 如果保持客观,当事双方都会觉得你在帮助对方说话。这样就不会有很多人传播,所以我们都看不到了。

2. 站在某一方立场,能让大众产生巨大合力,得到更多的传播。

这也叫:敌意媒体效应。例:咪蒙 煽动情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