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虚实实不过以虚击实
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刘晗
唐太宗李世民说:“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矣”。其中的“虚实”就是《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同时指出,古代兵法千章万句,最重要的的莫过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说在战争中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至关重要的。
掌握主动权,要知道厉害所在
如果主动权不在己方,而是在敌方,又该怎么办呢?放心,是人总会有弱点,有弱点就可以通过避实击虚,重新夺回主动权。一般人都受不了利益的诱惑,从而因小失大,战争更是如此。
战国时期,北方匈奴猖獗,经常是抢了一次就跑,如果派大军去,又找不到敌人,所以当时的主动权总是在匈奴手中。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匈奴大军引到一个地方,配以我方优势兵力将其重创。
可是如何引诱呢?当时戍边的李牧花了十年做了这样的一个局,以利诱之,引其上当。李牧关闭城门,十年不出战,只在城内不断练兵,以等待时机,也是麻痹敌人,我是个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根本不敢和你打。
一天李牧觉得时机基本成熟了,于是让少许人赶着大批牛羊去放牧,单于一看这么好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也是因为长时间没有抢到过东西了,于是率领军队全部出洞,李牧早已暗中设下伏兵,一下子便大破单于十万大军,奠定了边境的数年安定。
主动权本来在敌人那边,如果想夺回主动权,只能用计偷袭或使其愿与我军一战,将其重创才能把边境之患解除。李牧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练兵,没有强大的兵力根本打不过敌人;二是伪装,伪装成胆小怕事,不敢打仗,为了令敌人彻底对其放下防备之心,这一装就是十年,这种耐力和定力还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装的出来的,最后的以利诱之不过是之前准备后的水到渠成罢了。
《空城计》是“虚实”的精彩案例,却不是一个合格将领的行为。
三国时期,诸葛亮错用大将马谡而使战略要地街亭失守,司马懿摔15万大军乘胜追击,追到了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些老弱残兵和文弱书生,众人听说有15万大军来了,都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听说后登山城楼观看后说:“莫怕,待我略施小计,便可让敌人退兵”。
于是诸葛亮让人把城门打开,并让几个士兵办成普通人家打扫卫生,自己则登上城楼,带两个书童和一把琴,书童点起香便听到悠扬的琴声传出来了。
司马懿来到城下见诸葛亮神态平静,琴声婉转、悠扬、清脆流畅、扣人心弦,完全看不出一丝如临大敌的紧张。司马懿看后,感觉此时定有蹊跷,诸葛亮一向谨慎小心,现如今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贸然进去必然要中了他的计,还是先撤退吧。
相信很多人看《空城计》的时候都大呼过瘾,佩服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诸葛亮是分析透了虚实,采用了避实击虚的原则。敌人十五万大军,这个实,和他打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不能打。敌人的虚又是什么呢?是主帅的太过小心谨慎,也就是常说的狐疑。
司马懿要打进城来,诸葛亮就敞开大门让司马懿进,司马懿反而不敢进了,这虚虚实实之间让人摸不着头脑,敌人在思考之间,便是我方的机会。
诸葛亮计策用的漂亮,却暴露出三大问题
一、用人不善
当时是因为马谡大意失了街亭,所以司马懿打了过来。当时街亭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说对于此处将领的要求非常高,也应该是自己非常相信和了解的人,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马谡把街亭丢了,下面的人没有把事情做好,上面的领导也要负有一定责任的,这当然要归于诸葛亮的用人不善!
二、准备不足
一般来说对于重要的事情都要做好两手准备的,即便是失败了在西城也要留有一些军队的,但事实是居然没有可守之兵,最最令人想不通的事,当时逃都没准备好,基本的侦察兵都没有吗?既然号称神机妙算,在马谡失去街亭的时候就应该知道接下来的结果,最后靠急中生智才躲过一劫!
对失败的准备不足,是不是也显示诸葛亮太过自负?失败本就是兵家常事,对失败的预估性不足,对于东山再起青山的毁灭可是巨大的。
三、以身犯险
诸葛亮身居蜀国丞相之位,对蜀国来说举足轻重,如果他这个丞相没了,蜀国都有可能面临散架的可能,但是诸葛亮竟然敢坐在城楼上抚琴!就不怕敌人一个箭矢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从个人层面来说是不怕死,是个英雄;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说,身为蜀国丞相,一旦身亡,可能引起国家动荡,这是置国家的利益与不顾,孰轻孰重,一点分寸都没有吗!
司马懿的做法未必是最好的,但却是正确的!
当时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拿下街亭,可以说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对于小小的西城,可能就没看上眼。但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拿不准可能里面根本就没有大军,就是吓唬吓唬我呢,又或者里面还真的有大军在埋伏其中,不过根据诸葛亮一向谨慎小心,不会犯险的作风,这里面有诈啊,反正这次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如果在这阴沟里翻船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于是撤兵。
其实司马懿是聪明的,西城,打下来也不过是一个小城,没有太大的价值,而如果中了埋伏,则损失不小,两相比较取其轻,不要也不损失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