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说买车是最坏的投资,他错在哪里?
网络上这几天流传着李开复在一个论坛里关于汽车的观点;他说到,一辆车 96% 的时间是停滞的,只有 4% 的时间存在价值。而这 4% 当中,0.5% 是在寻找停车,0.5% 是堵在路上,只有 3% 是真正在开车;
“如果你自己有车,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们,这是你一生做的最坏的投资。”这段话不宜断章取义。
但,有一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我们为什么买车,值得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没有中国人买车是为了狭义上的投资。大部分的车本身不会增值,只能折旧,尤其是国内规定汽车到了规定的年限里程后需要报废。从广义上的投资来看,汽车能带来的便利性与养车成本、打车租车成本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唯一优胜之处是,开自己的车主观体验上明显会更好。
所以,买车用车并不是一个投资行为,只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行为。值与不值,视乎你的主观体验。
国人买车原因大都并非出于实用目的,而是基于买车所带来的主观体验。而这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被动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是主动去提升自己的面子。
国内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公共交通是十分糟糕的,大多配套不足规划落后导致毫无便利性可言,早晚高峰汹涌拥挤的通勤人群能让人天天免费体验高难度瑜珈课。在地铁和公交上人们争先恐后抢上车抢座位,时不时发生些或大或小的冲突争执,被挤成一张纸片、在各种缝隙里手脚无处安放只能摆出各种奇怪的瑜珈姿势、被各种包子煎饼味汗臭味香水味包围,比农场挤在笼子里生蛋的鸡还要不堪:毫无尊严可言。
所以,即使再塞车国内油费怎样畸高、时间成本和便利性也丝毫无改善,为了“尊严”两个字,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买车。
如果说一线城市由于公共交通的恶劣而促使人们去买车,那么三四线城市的国人为什么也同样热衷买车,哪怕他们每天的通勤其实是双脚或者一部单车就能搞定。因为,面子。
与李开复的观点恰好相反,国人买车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买车从经济的角度上说很不划算,太浪费。《有闲阶级论》《格调》这类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大意是富人想要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最钟爱拥有(购买)的正是那些“无用而昂贵的东西”。车,按李开复的观点,正正是这种“无用而昂贵的东西”。
宝马在城市道路上并不能开得比亚迪快多少,宣称时速可以高达多少多少公里的性能大都没有用武之地。它最大的用处是,就像一个巨大而醒目的价格标签,告诉众人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待遇。面子,这件事是国人一生最重要的追求。马克扎尔伯格在美国可以开一部本田飞度,有钱人喜欢骑自行车上班。但,在国内,你这样做一定会在停车场遇到保安的刁难或者区别待遇,在写字楼门口一公里外的地方就可能拦下挡住不让你进去。
很好理解,中国本来就有数千年这样的传统,用各种外在物来区分各人的尊卑贵贱;从皇帝的龙袍到官员的补子,从哪个身份爵位只能用哪种颜色哪种仪仗听哪种音乐都有明确的规定。车,就是当代中国人最好的阶级标签;因为你总不能把你家别墅的房产证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有一部什么样的车,代表了你是什么身份地位,然后人们就会按你的车的不同,给你不同的待遇。
所以,中国人怎么可能不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