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半生
自《青花瓷》以后,国风歌曲经久不衰,作为一个守旧者,对这些腔调也颇为欢喜,不过多为一些消遣类的,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多,譬如《倾国倾城》,诀别诗》这类经典,至今还回荡在脑海。记得很久前,歌单是不会轻易换的,歌曲腔调随着感情腔调走,透过歌单基调就可以直观看出那个时期的感情基调,事后为了这个发现也挺惊讶。再后来也学会了从短视频中搜歌,收录了不少当下流行乐,譬如《姑娘别哭泣》、《命不如人》诸如此类。最近或单曲循环《此去半生》或单曲循环《说书人》,这些调调大概也契合当下心境。
我曾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段话,在过去这几年,唯一让我感觉恐惧的是时光流逝,当时手机这边的我同样也是一颤,当下秋风过境,带来清凉的同时,也昭示着这一年亦即将收尾,而自己亦是向中年的坑道滑落,势不可阻。看过一个统计数据,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就是生的意义,而体验生活这个答案备受推崇。或者放在以前,我也会选择体验这个答案,想目睹大好河山,想要饕餮各地美食,想要携眷游山玩水,追寻梦里的诗和远方,在有生的年纪体验一切我自以为美好的事物,勿负此生。为此我也切实做过,总是在人生路口任性的坚持自以为是的选择。譬如为了青葱恋爱,选择一所并不太理想院校;譬如因为热爱,选择了狗不理的专业;譬如因为追求碧雪银树的浪漫,不远千里的求学;譬如追求一段真挚纯粹的爱情,展开了三年的柏拉图;吃过五湖四海,阅过繁华霓虹,这些本该是生命中的美好回忆,如今那股足以让奔波、逆转的快乐催生出违背趋利性的抉择,倒显得虚无,进而觉得半生虚无。体验什么,是别人眼里跨越青春和中年的爱情,是莲花血鸭,是锅包肉,还是因害冷而不愿意再出门淋的雪和雨,还是曾在精神中对感情寄予厚望,而今再难提起兴趣。那些曾经的骄傲,伴随着逢人吹嘘的过去早已沉溺在心里,经不起半点涟漪,那种对过去的虚无和无力感直击面门。那么此生,体验还重要么。一直认可一句话,年轻人不要去深挖精神世界,也不要太过清醒,否则会陷入虚无主义,我感觉到了苗头,似乎也在付出自以为是的努力去阻止自己跌入,因为我不清楚后果。
前几天追了一位哲学讲师的几段讲座,大概经历相似,也是虚无主义的沦陷者,大体也是年轻时由着自己的性子去体验自身觉得美好的东西,但回首看来似乎放弃的更多。不过此去半生,曾自己、他人眼里的轰轰烈烈,不过尔尔。我曾想这辈子活够60年足以,见过花和树,写过诗和词,有幸见过天空和大海,体验过鱼水之欢,人生事已完成大半,纵然消逝算得少受烦恼了账,事实我远没有那么洒脱和自然。直至今日,我做到了洒脱和自然,却丢了所有在乎,陷入了自我的虚无,自此失声。
那此去半生该是失败的,因为在回溯时,已经杀死了所有过往,人和事,再今天都遭到否定,那无疑前半生是失败的。茶水很烫,笔尖很糙,至于下半生要怎么活,我还没想好。
在你们拿着人工智能寻求滂臭爱情的时候,来,你给劳资做题吧,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