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笔记38:周书·治国安邦贵在收拾人心
《尚书》笔记38:周书·治国安邦贵在收拾人心
《尚书·周书·大诰》在排序上,紧随《尚书·周书·金滕》之后,所记述的两件事情连缀起来后,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一个王朝建立之初的“步步惊心”。
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先前殷商统治的核心区域一分为三——邶、卫、鄘,分别交给纣王之子武庚和自己的同胞兄弟管叔和蔡叔打理,三人管理的区域被称为“三监”。《尚书·周书·金滕》记载,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称为成王身边最重要的顾命大臣。管叔、蔡叔见有机可乘,趁势造谣周公篡权。年幼的成王由此动摇了对周公的信心,天降灾祸,异常天气致使快要成熟的庄稼被吹得倒伏在地。这个时候,成王看到了当年周公在武王重病期间为之祈福的祈祷词,封存在金属匣子里情真意切的祈祷词深深打动了成王,当时的周工为了周人的江山永固,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安康,愿意代替武王去侍奉先祖,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大受感动的成王决定请回周公继续辅政,这时的天相也开始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从另一个视角看过去,身处三监之地的管叔、蔡叔意识到自己阴谋的失败,干脆恼羞成怒,纠集起武庚的力量一同公然发动了叛乱。此时的周公需要作出一个艰难的抉择,一方面叛乱动摇的是周人千秋万代的统治基础——“是可忍孰不可忍”;另一方面叛乱的主谋又是自己的手足同胞。所谓“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周公在难以决断的情况下,代成王进行了东征前的占卜,占卜的结果显示为吉祥。于是,周公果断将这件事以及占卜的结果昭告天下,组织起东征的力量,果断发动了平定“三监”叛乱的的战争。
在这篇诰词中,周公强调此次征伐的重要性,希望各诸侯国统一战线,顺听天命,齐心协力最终顺利完成平叛。
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和口吻说道:“诸位王臣,小子我初登帝位,上天便降下磨难,使我无法引领百姓过上好日子,难以专心承接天命。就像小个子过河必须从浅一点的地方才能安然渡过一样,为此我小心翼翼求诸天帝,进行了龟卜,以求更好的履行我的先祖所接受的天命,努力守住先王功业,不至于自取灭亡。”
“苍天在上,我用文王所传龟甲卜问天命:‘西周有难,派去殷商之地监管殷商遗民的的西周人也不老实,使得不安分的殷人有机会恢复实力妄图卷土重来,他们趁着我朝正处多事之秋,蠢蠢欲动地叫嚣道:‘我们要借此光复旧业。’幸得诸侯支持同往东征,现请求天帝垂相示显吉凶。”
结果,三个龟板都显示为吉。
“天意大吉,休要多言仁义,昔日许殷商遗民以封地,并未对之赶尽杀绝已是仁义,如今叛逆之贼妄图以怨报德,发难大周,届时我周朝百姓如何自处,龟卜由文王传下,在场许多人都是当年文王旧部,难道对卜筮结果也不认同?奉天帝之命,承文王遗志,诸君且随我讨平殷商的叛乱之徒。”
纵观这篇《尚书·周书·大诰》,最大的特点便是啰嗦,整篇诰词无非是在劝说各诸侯国和友邦统一思想,放弃各种想法,集中精力平叛。诰词一多半的内容都是在陈述征伐“三监联叛”理由,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句话,一是攻伐一旦陷入被动,百姓就会遭殃,不如果断先下手为强;二是先王的面子各位还是要看的;三是龟卜的结果为吉祥,天意使然,不敢不从,没什么好怀疑的。
治国安邦,贵在收拾人心。哪怕是手足同胞,也不能危害社稷、为祸百姓。对于危害社稷、为祸百姓者,必须痛打落水狗,不能有丝毫的怜悯。
纵观周王朝建立之初王朝根基的摇摇晃晃、步步惊心,大概有以下几点是周王朝江山得以巩固的关键。
一是武王因为召公的劝谏,以旅人进献大獒犬之事为转机,有了危机意识,全身心致力于王朝政治的巩固,使得建立之初的周王朝勉强得以立身;二是武王重病之时,周公果断以身祈祷,使得武王恢复健康,赢得了王朝稳定的基本时间单元;三是周公本人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的情况下,果断辅政,避免了王朝的“青黄不接”;四是“三监”叛乱,让成王和周公以及天下诸侯皆称坚定同盟,迅速完成了平叛,树立了成、周之治的权威,政权从此稳固下来。
王阳明先生讲“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治国安邦贵在收拾人心,说到底是收拾自己的人心。自己的人心理顺了,天下人的人心自然也就理顺了。
《尚书·周书·大诰》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冗杂信息,之所以显得那样啰嗦,根本原因是代成王发布诰词的周公在收拾自己的“人心”,他所紧要动员的尚且不是天下诸侯,而是他自己的人心。他所要迫切使之坚定的,不是天下诸侯的人心,而是自己的人心。
很显然,在怜惜手足同胞的“妇人之仁”与周王朝的社稷安危、百姓安危之间,最终周公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