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古城的商业地标一怀覃会馆
赵元龙 郭丑生 焦有富
晋城市区中心的圣亚广场东侧,是著名的水陆院物贸市场。在那里,琳琅满目的商铺小栈、摩肩接踵的男男女女、天南海北的不同口音……一切都淹没在一片繁忙与喧嚣中。唯有当年扼控晋城面行的怀覃会馆悠闲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追念沉积已久的一段段往事......
一
怀覃会馆位于城区驿后社区东巷309号,原称河南会馆,是老城区内仅有的一座商业会馆。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百年前,在泽州古城外东南角,主营京津百货、日杂铁货的黄华街和拥有数百家粮油店铺的水陆院,生意十分红火。在南来北往的客商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河南怀州。清乾隆57年(1792年),由于来往豫商增多,怀州面行老板突然萌发出一个惊天“梦想”:以“万和号”王之瑞、“昌茂号”程统业、“万盛号”赵大法三人为总理,召集河南在晋生意人,以他们所具有的号召力以及阔绰富有的实力,要修建一所上千平米的会馆。此后,历经十年之久,一座富丽堂皇、功能齐全、具有一百多间房屋的怀覃会馆圆满落成。
明末清初,泽州古城东南门外的“横街”介字形岔出了小西关、小东关、前街和后街四道街。民国元年,泽州府改为晋城县,北起古城墙、南至南寨街口的“前街”改为“黄华街”。缘由为:“黄华者,盖有二义:豫人持棉帛竹玉以易晋地之谷物,多秋粮,尚黄色,或谓之黄;南关有华市,首饰锦缎栉比联罗,或谓之华”。“后街”因地处“太行驿”城外一个办理行旅手续和堆放货物的“驿铺”背后改为“驿后街”。
在晋城人眼里,黄华街是一道挂满世代沧桑岁月壁画的生活长廊,驿后街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清明上河图”,而怀覃会馆则是“图”中别具匠心的神来之笔。
仰视着满含历史古韵的会馆大院,我突现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正月初五财神日,当家家户户迎财接神的“子时”,会馆老板把伙计召集起来,发红包,接财神......在“噼噼啪啪”鞭炮声中,怀覃会馆开张了!
会馆内外,张灯结彩。面行老板带领众伙计烧大香,三叩九拜,行礼如仪。然后,“哈哈”地笑着,开怀地吆喝着......
天大亮了,会首们站在大门前,张着笑脸,点头躬身,迎接前来祝贺的客人。
城内关外的生意人、长袍马褂的绅士、戴着瓜瓜帽油头粉面的老板......一个个着礼服,携重礼,前来祝贺。泽州知府鹤昌、凤台知县袁淑、著名官宦吕卓之父辈......一个个坐着大轿,在众人簇拥下进入会馆。
会馆外,人如潮水,声如海啸。甩长辫子的平民百姓、留一绺小辫子的小男孩儿,仰着头使劲儿往里钻。穿着小巧玲珑绣花鞋的裹脚小媳妇儿,扭着细腰,躲在墙旮旯,用绸缎手帕半掩脸面......
会馆舞楼、三官庙和水陆禅院戏台上,河南梆子、上党梆子和七干秧歌分场演出。高亢激越的上党宫调、柔和婉转的豫剧清唱、调笑逗趣的秧歌,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会馆前演武厅上,舞龙耍狮,喝彩声此起彼伏......
驿后街300米敞篷内,白净净的面粉、清凌凌的香油......大包小拎的人们蜂拥而至。
......
迈上正殿,几块透着斑驳历史光阴的石碑映入眼帘:
会馆大殿三楹创建于清乾隆57年(1792年),拜殿建于清乾隆58年(1793年),侧殿建于清嘉庆7年(1802年)。
《泽州府南关面行会馆捐资碑记》有以下文字:
泽郡为往来辐凑之区南河南北太原商贾皆集于此而南为优甚以故面点一行更为泽郡会集之商昔因生意茂盛旧尝修会馆一区创建未久遂有风雨剥蚀之虞若不乘时补葺必致倾颓......
背面是商号或个人捐银记录,落款为:
维首 杜瑞隆 玉成号 大生成 新泰成
许利盛 大诚号 同升号 永春号 勒石。
为了扩大发展,会馆还吸引不同地区、不同商号的商人加入,出现在不同时期《补修会馆碑记》中:
“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小阳月朔二日縠旦”、“大清光绪34年10月”、“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六月下浣縠旦”、“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业走向萧条。无奈之下的怀覃会馆在暴风中摇曳,在无望中坚守。1938年4月,随着日本鬼子的炮声,泽州古城沉没于一片硝烟战乱中。步履匆匆、风光熠熠的面行大贾,“白烟一股瞬息间”,所有辉煌和神韵成为一个个历史记忆。但是,那气势磅礴的会馆正殿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怀商人矢志不渝、兴旺发达的密码流传了下来。
透过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我们久久伫立:
当年,在古城外商人聚集的核心地带,建造如此富丽堂皇的会馆,不仅需要慷慨大气的实力派带头做出巨大奉献,还需要当地官府与民众的大力支持;不仅需要怀州客商慷慨解囊,还需要当地商户以及各地亲朋好友鼎力相助,更需要德高望重的人运筹帷幄,用聪明才智去衔接并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
漫长的十年,这些中原汉子,不知遇到了多少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何等灿烂隽永!
二
怀州,焦作古称,夏为覃怀地,明属怀庆府。“怀覃”或曰“怀庆”,旧指河南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地区。治所在河内县(沁阳市),辖境约今焦作、沁阳、武陟、博爱等地。
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怀州人历经艰难险阻,攀越上“横穿天下之脊”的“太行陉”。
太行陉,山势陡峭,崎岖蜿蜒。虽历来不乏攀越者,但是,胡骑南下,靠的是彪悍铁骑;北魏石窟寺艺术南传,靠的是皇权浩荡;秦将白起占太行陉而断绝上党与韩国都的联系,靠的是“退后者‘斩’”的军令。而怀州人靠什么?
。 靠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靠的是泽怀两地的联缘情结!
。 元朝末年,战乱频仍,黄河多次决口,水、旱、蝗、瘟等灾疫不断。中原大地尸骸遍野,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经济和巩固统治,明太祖推行移民屯田制度。明洪武21年到明永乐元年,泽、潞等地无田农民被迁徙到彰德、归德、太康、裕州等地。
泽州、怀州,两地交界;山上山下,沟涧相连。数千年来,由于铁蹄的践踏、刀枪剑矛下血流的冲涮,“太行陉”逐渐成为畅通无阻的官道与商道。亲友往来、商贾马帮,尤其是怀地的泽州移民和娘家后裔,上山下山,往返不断。一条古老的太行陉,走出了古道的拘束,开始了通道的多元化,在泽做生意的怀州人也逐年多了起来。
古代豫省,气候温润,水资源丰富,尤其盛产小麦。豫北、豫南的粮食产出除满足本地外,还可将剩余贩往周边地区。
元末明初,无论是统治者对农民军的屠戮,还 是连年灾疫,都很少波及山西。泽州地区更是社会安定,风调雨顺,尤其是冶铁、丝绸、陶瓷等手工业兴盛,成为省内外商贾向往之地。但是,太行山区有“十年九旱”之灾,再加上地少人稠,农业产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只得凭借经济和交通优势,从豫北等地引进粮食。
据《泽州府志》、《凤台县志》记载,泽州老城始建于唐贞观初。明洪武年间,主政泽州的官员历经三年时间,在故城旧址上按照规制建起一座城池,泽州旱码头和商埠的地位即稳固地确立下来。同时,由于“太行陉”的艰险,马帮不北上,驼帮不南下,外地客商到了泽州,必须在此转换交通工具。于是,中原的农产品、竹器、纸、茶、糖,北方的潞麻、汾酒、口外皮毛等络绎不绝来到泽州。
与怀覃会馆比邻的驿后街,用青石板铺就数百米长路面。由此自南而北,便是通往商贾往返的清华古道。古道上深深的车辙,即是当年极尽繁华的见证。
曾几何时,一个个袒胸露乳的壮汉,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一溜溜驴骡马帮载着沉甸甸的白面、油料、布匹,在“得儿——驾”吆喝声和“哒哒哒”蹄声中,送走夕日的阳光,迎来朝露的黎明......
怀覃会馆所在的水陆院,西起小李谷洞与黄华街交汇处,东至水陆禅院与吕院贞节牌坊;南至演武厅,北至晏公庙和小东关西口。比起古城其它地方都要开阔平坦,再加上井谷洞口南大店留驻骆驼,小东关圪硶店留驻骡马,水陆禅院每年4月20举办庙会,小东关11月初有骡马交易大会。因此,这里成为客商最佳选择地。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加上官方政策支持,商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在泽经商的怀州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在泽州商业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身处陌生环境,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矛盾,而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为了维护同籍商人利益,加强相互间团结,也为了交流信息、调节纠纷、形成行业自律,他们建造了自己的会馆。从此,怀州商人在叱咤风云的长袖善舞中,拓宽了泽怀商贸交流之渠,开阔了晋豫文化交流之窗。
三
怀覃会馆共三进院落,每一进院均有一道大门。山门南10余米处沿中轴线有“魁星楼”。再往前,有一圆形大水池,池水清澈,鱼翔见底,池岸垂柳拂风,颇有一番江南园林风格。
三百年来,三进院只留下二进院,解放后曾被用作手管局库房,被改建成电机厂、标准件厂,但是,在晋城人心目中,怀覃会馆不仅仅是古代商业会馆,更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刘致平于1957年来此考察后,在《内蒙、山西等处古建调查记略》中称赞怀覃会馆:“气势非常宏丽可观”,“最令人注意的是一律用翠兰色琉璃瓦,颜色兰翠欲滴、娇艳之至。”时至今日,正殿悬山式屋顶上,藏蓝色琉璃脊兽、翡翠透绿的孔雀蓝瓦当,依然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会馆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抬梁式结构,前后通檐用两柱,七架梁、五架梁、平梁叠加,梁檩金碧辉煌。七架梁上堆塑双龙戏珠和狮子,五架梁描金蝠云,平梁上为八边和四边几何图案,内绘团花与“卐”字。七架和五架梁之间有蜀柱浮雕吕洞宾像。檩、枋皆施彩绘,东西山墙彩绘假梁架。三壁满绘“龙虎松柏和亭台楼阁”壁画,肃穆端庄,令人屏声敛息。
拜殿顶部,繁复花纹图饰中,形态各异的“龙”让人倍感惊奇:粗大横梁上,两条巨大金龙盘游其上,闪闪发光,似欲出殿腾飞;廊柱两侧小龙爬附,幼稚轻巧;廊檐下斗拱六龙探首,若驮扶拜殿房顶似的;粗大的横梁上,彩色肥硕的龙身盘旋在花朵间腾云驾雾......
为使“龙”的造型适应多角度欣赏的需要,古代匠人采用圆雕技法,每一细节之处都发挥到了极致:龙在云海中盘旋升腾,如同在商海腾云飞天,驰骋自如;龙身环绕柱子,尾在上,头在下,如万富百福从天而降......淋漓尽致地显示出雕刻家的匠心巧思和高超技艺,也充分展现出儒商高尚的审美情趣。
据原南寺大队91岁的马牛书记回忆,献殿前曾竖3米高三层四檐琉璃彩绘香炉,“飘飘萦内殿,漠漠澹前轩”。如今,香炉已不知去向,只有一对砂石狮子挺立在拜殿前须弥座上,默默地看着云卷云舒,经历着时代变迁......
石狮子身高2米,须弥座高1米。底座四周雕刻麒麟、老虎和狮子。石狮子头部均为螺旋卷,侧身蹲坐,端庄肃穆。左为雄狮,右掌抓一绣球,象征生意兴旺,财源滚滚;右为雌狮,左掌抚摸幼雄狮,背上背一幼雌狮,象征世代延绵,后继有人。
据说,北京皇宫、府衙等门外的狮子均为“守门神”,形状虽有异同,但都是头冲向外,盛气凌人,彰显地位显赫,而此处狮子却昂首长天四目对视,既有互相关照之意,又显商场得意之霸气。
有资料记载,这对石狮出自本地匠人之手,与明清时期泽州渠头村续氏“景安斋”的石狮特点相仿,是目前山西仅有的两对砂石狮子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对。
会馆外东南,原是校场比武的“演武厅”兼监斩死囚的刑场,远处有一大坑。光绪三年和民国32年大灾荒饿死的无名尸都被埋在这里,所以叫做“万人坑”。
“万人坑”邪气浓重,阴霾难睹。为了遏制邪气,调节风水,也为了炫耀实力,昭示美好未来,清乾隆58年(1793年),会馆依山门修建“麒麟照壁”一座。
原西巷大队主任郭丑生对“麒麟照壁”保存有详细记录:
麒麟照壁座北朝南,高4.98米,宽15米,璧厚0.59米。须弥基座高1.2米,由青石图案和砖雕件组成。照壁顶部有雕花额枋、斗拱、八宝图案、鹅脖椽砖、滴水勾头(沿)、猫头杷砖,前后房坡八条简瓦筒上有四条坡脊和四个兽头,两坡主脊正中有两个兽头,屋顶六个兽头。额坊四边镶嵌回纹、竹节,屋坡下方和不同部位镶嵌梅、兰、竹、菊、蝙蝠、喜鹊、鹤、牛、凤凰、八仙图等砖雕图案。青砖上方有九组砖斗拱。泥塑额坊上雕刻“三星高照、孔子施教、卧薪尝胆、桃园结义、秦英征西、岳母刺字、安国夫人”七组人物故事。
照壁主体为“麒麟吞日”图。左为“烘云托月”,右为“和树开花”,中为“七彩祥云”,麒麟踏奇石驾祥云,仰视天空,蓝天白云处写“麒麟吞日”四个大字,突出了“麒麟降瑞”这一主题,传承了“爱国爱家、团结诚信”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倾注了商家期盼财源、福禄、长寿的美好愿景,
照壁两侧建有门楼,高悬的匾额雕刻着遁劲典雅的正楷题词,东为“遥山拱翠”,西为“近水澄碧”,凝练出青山绿水、山水相依的美丽景色。
如此看来,怀商在经营会馆初始,即将美好愿景倾注于会馆建筑布局和装饰细节。难怪上世纪60年代,原红星大队干部群众用麦糠泥将砖雕糊起来加以保护。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这一让晋城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杰作,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留下的只有遐思和遗憾。
四
怀覃会馆之所以能在泽州市场独占鳌头,除不断完善场馆设施外,尤其重视以“良贾”精神引领会员的凝聚力。
二进院是会馆中心。北面是供奉关帝的大殿,两侧耳殿各三间,是总理、会首办公室。东西两廊是饮酒品茶、洽谈业务的场所。平日里,股东们聚在一起,本着“相亲相助”的宗旨,定行规,理纠纷,议定救助对象,共谋策略,畅所欲言。
祭祀祈福是会馆的主要内容。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祈福励志,尊奉天地万物之神灵,求得保护与发展。
按说,怀覃会馆处于寺庙集中之地。西依三官庙,西北晏公庙、马王庙,东邻水陆禅寺,南有魁星楼,周围还有真武庙、护国寺等。但是,怀州同晋地一样,关公是最敬重的神明,也是商人的保护神,因而,正殿塑关公神像,以祭拜关帝为依托,上“酬神恩”下“联乡情”,以唤起同乡人互帮互助的自觉性。同时,关公是“忠义”的代表,是塑造信誉至上“良贾”形象的依托。
伴随每天的晨钟暮鼓,客商们衣冠整齐、凝神贯注地躬首拜谢,心中默念“诚信为本,先义后利”的信条。再通过春秋两次大型集会,将关公的精神和大气融化在团结凝聚而慷慨奉献的商帮品德中。
会馆制定严格的“行规”,对于违犯者给予一定的约束。
在西殿北侧小配房内西墙有两块碑刻,其中一块是立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4月21日的《南关面行条规》,字迹清晰,一目了然:
——派定执事行头,四家一班,挨次轮转,周而复始。凡遇有公事之日,务要认真办理,勿得临期推诿。
——议定凡有大小行事以及领取麸价,执事行首务要协同办理,勿得互相推诿。
——议定凡有外来字号赶庄卖面,每于素所相好铺内寄卖货物,希图一时之利,徒省行费,此不便于行中者,今公同酌议,嗣后如有赶庄卖面者,每百斤抽取银壹钱。如有某字号隐匿不言者,行中察出真确,罚本号银拾两,入行公用。
——议定凡有一应行费等项,俱照旧规办理,勿得额外增添,如违议罚。
——议定每逢会馆诸神圣诞日期,凡我行会友,务要衣冠整齐,早至殿下拜献,违者从重议罚。
——议定凡有一应家具物件,不许私自借出,违者议罚。
——本会家具另书本牌件上清记,执事回首轮流收转。
——议定每年执事会首办理一年为则,每年十月演戏以毕换班,请下年会首交接。
“行规”规定了执事和维首的选举办法和行使职责、商行管理措施、处罚办法等。“轮值主席制度”强调其管理的民主性和公平性。
碑文后有:高平县东盛号、东兴号、东新号、中和号、振泰号等商号“施赐供器一副、香资银贰拾贰两捌钱,开光用完”字样,表明账目及公事行事明目清晰,公开透明。
有了严格的规定和高效的执行力,粮油价格统一,质量有了保障,因而,亮响了品牌,赚足了银子,塑造了享誉晋秦豫冀的成功典范。
为了敬神娱神,也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正殿对面为祭坛舞楼。
舞楼呈“一体两面”建筑物,雕梁画栋、巍峨壮观。东西两旁,钟楼、鼓楼对峙,庄严秀拔。第一层,砖卷半圆拱的东西戟门直通会馆大院;第二层,连接舞楼两面厢房化妆间;第三层悬钟置鼓。
舞楼东西有呈单廊式的侧殿各九间,木制隔扇浮雕着众多道教人物故事和珍禽异兽,清晰地反映出清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在演绎世间百味人生的同时,舞楼两边廊柱上的对联耐人寻味:
“切莫认真,转眼荣华空闹热;也休作假,动人忠孝可兴观。”
一副对联,既说生意,又谈人生,真心交友,诚信经商,多少情结都凝聚在浅显的道理中。
舞楼背面为双层重檐歇山顶,三间二层八梁八柱上下六间屋子。门前摆一对石狮子。石狮蹲身平视,祥和迎客。
每年五大祭祀活动,会馆都要邀请怀乡戏来此助兴。当其时,这里舞姿曼妙,凝眸颔首,言笑晏晏......台上生旦净丑,上演世事沧桑、悲欢离合;台下仕宦乡绅、清寒村民,感春伤秋,苦情戚怀。
尤其是每年都要特邀豫剧名伶杨桂秋来泽演出。“收秋不收秋,先看杨桂秋”,是晋城人的口头禅。有时候杨桂秋在南寨街、同籍老乡曾君海家住一段时间,好让怀州人痛痛快快过一把豫剧瘾。
出演那天,会馆内外便早早热闹起来......
夜幕降临了,舞台上老灯亮了。舞台下,黑压压人头攒动。台前摆满一长溜椅子,椅子背后摆三张方桌,供官老爷太太盘腿坐着看戏。待被邀请的县太爷、著名绅士王士卓、国民党军长李生达携夫人王宝贞女士、马俊、晋城商会会长郭少朴和总理进场后,台上才“咚呛咚呛”响起“家伙”来。不过,前面还留三个空位,是给关帝爷和其他神仙留下的。
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来自被戏曲浸润的怀州老乡登场了!台下观众一个个傻愣愣地伸长脖子望着台上。挤进庙里的人倍感幸运,看得如痴如醉,没挤到台下的就贴着耳朵入迷地听……
杨桂秋出场了!那叫好声、拍手声,一浪高过一浪。高潮时,大方的商家掌柜有往台上扔烧饼的,也有扔铜钱银元的,气氛十分热闹!
豫剧是河南人的血脉和根底,更是凝聚家乡人的力量。尤其是豫剧擅长的《三上轿》《小姑贤》等以民间生活为主的“三小戏”,那浓重的乡亲乡音、那极其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那一声声珠圆玉润、催人心肝的豫剧唱词......让那些远离他乡的客商们不由得想起家中老小,有的不停地擦鼻子擦眼泪......
共同的信仰习俗,丰富的娱乐生活,使会馆成为悠悠赤子赖以生存的家,成为寄托浓浓乡愁、承载桑梓情怀的精神依托。怀商人既得到了柴米油盐的充实,又享受到灯火阑珊的温馨,在长袖劲舞中,尽心竭力展示自己的经营才华。
五
随着商业发展和受其它因素干扰,怀覃会馆的商业团体和经销商品不断发生变化。据考究,怀覃会馆原是面行会馆,到清光绪年间,面行停歇,由油行接手打理,并主持春秋神灵祭祀。光绪32年至34年,改由维首全盛泰主持,各油商出资修缮了会馆。到了民国,棉布生意又替代了粮油生意。
无论怎样变化,“推善行、诚义举”始终没有改变。
驿后社区原治保主任焦有富曾听他父亲讲过会馆许多善事......
会馆对各路商贾实行“就餐、住宿、代销、储存,做广告”全免费。“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外省商贾亦可在此歇息,就餐,囤货,费用由商贾自行斟酌交于柜上,留多留少均可。如果货物一时未销出去,手头吃紧,可向会馆支取盘缠。未销货物可存于此,会馆委托经纪人代为销出。
对“年老无依者,酌量周助,遇有病故,助给棺殓费。无人搬柩者,代为安葬。其经费由同业捐资”。有商人子弟随同来者,会馆为其寻求义塾、学校,并给予经费资助。
会馆“置义田”45亩2分6厘,“以赡族济贫,所费万缗。”亦为馆员逝者就近安葬创造条件。有一碑刻作了详细记录:
买钱姓上辇村桑园平地十六亩三分计三段,每年交粮系马村里一甲;买苗姓严家社西岭平地二十三亩五分计一段,每年交粮系进士坊六甲二门;买王姓上辇村西岭平地五亩四分六厘计一段,每年交粮系迎上厢上三甲三门;买地三宗供使银五百一十两三钱,折钱四万八千二百四十元......
会馆热衷于“捐资助赈”。凡遇自然灾害、粮食欠收年景,便以粮米慷慨赈济;一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予以钱物接济。凡遇大的军需,会馆会主动捐献“粮饷”。
据原机电厂厂长97岁的张德科回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职于省国民政府文献委员会主委的抗日英雄马骏回到晋城,组织了抗日义勇队,怀覃会馆多次为其捐款,还经常邀请马俊资助的鸣凤剧团、靳马驹剧团在会馆舞楼以演“雁门关”“岳母刺字”等弘扬爱国主义戏剧为名,号召人民团结抗日,并为剧团每人赠送一套工作服。
据原太行四区皮革社马老胖(95岁)介绍:怀覃会馆曾是八路军“太行四区”联络点;1943年,晋东县老四区在邓家庄兴办军工皮革社。所收牛羊皮就存放在会馆舞楼背后屋子里。
由此看来,作为泽州古城商业地标的怀覃会馆,不仅对泽州及中原地区商业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而且为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有一件事,让怀商耿耿于怀:
民国《分省地志·河南》云:太行陉“往来负物,以骡为多,驴次之。路多狭仄,不通车辙......”《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载,清康熙年间,大箕楸木山庄王泰来家族数代人“轻财好义”,整修清华古道100多里......但是,百余年来,年久失修,行走不便。清嘉庆12年,怀覃会馆总理计划:将水陆院到沁阳的古道整平扩宽,并全部用石子铺路。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太差,技术力量有限,此计划无疾而终。直到至今,昔日的清华古道演绎出精彩蝶变,高速、高铁,像盛放的并蒂莲争奇斗艳,让遍布晋城的怀商人大大拉近了回家距离,也圆了他们靠在晋从商实现富裕的小康梦。
附:会馆外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