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否定孩子的语言变成孩子难以摆脱的“魔咒”

2019-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雨山木毎

      快要六岁的儿子总是爱哭闹,耍脾气,吃饭时奶奶做的饭菜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哭闹,他调皮胡闹爸爸指责他口气重了他便闹情绪,和妹妹一言不合就上手……在我们全家人看来,他小小男子汉一枚了,还动不动就哭闹,无厘头地跟大人撒气闹情绪,我们经常被他折腾地无可奈何,有时竟找不到他犯情绪的点在哪儿,你打他不是,骂他不是,哄他也总哄不到他的心坎儿里。所以一整个周末我的儿子他就在他的脾气说来就来、全家指责声、训斥声不断中度过了。

      在这样两位既淘气又可爱、既聪明又幼稚的浑然天成的“人才”面前,我这个无知的妈妈在育儿的路上常常觉得黔驴技穷、束手无策,甚至常常会与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驰、适得其反。比如你一遍遍地训诫女儿要干净,要讲究卫生,做事情不能那么邋遢,不能地上随便捡东西吃。可是她还是会将水晶泥一次又一次地糊在沙发上,衣服上,地毯上,床单上…你怒不择言地说她的时候,她狡黠地赶紧附和一句:“妈妈对不起,下次我会改正的。”以减免妈妈对她的惩戒。可是没等你看到她下次改正的模样,她却将泡泡糖放在地板上踩了又踩,继而用手再往平拍拍,然后放嘴里吹泡泡——因为妈妈告诉她吹泡泡糖需要先将它用舌头捋平,她不会用舌头,只好用脚!可是看着眼前五岁的无辜的她,你还能说什么呢?看到被她的做法惊地瞠目结舌的我,她已经及时地对我搂着脖子说了句“妈妈,我知道了,要讲究卫生,对不起。”我除了原谅她,还能做什么呢?

      我曾经无数次地批评女儿,你怎么这么不讲究卫生?就像我曾经被我的妈妈无数次地批评过,你怎么这么笨一样。在妈妈不停地训斥声中,我不是常常打翻了盘子,打碎了碗,就是往杯子里倒水的时候洒了一地的水,并且在我极力地想证明我并不笨的时候,削洋芋皮割伤了自己的手。妈妈总是无奈又结论性地来一句:我咋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女子!

      我们不断地批评儿子,你怎么这么没出息,窝囊,爱哭?儿子每次还是不会选择第二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同样会想起小时候我跟爸爸讲话,话没讲完一半,爸爸会打断我的话:“你说话怎么这么啰嗦,嗯啊嗯啊地半天讲不清楚!”于是,我再跟爸爸说话,就努力地想怎样言简意赅地讲清楚,可是我越刻意,越紧张,注意力越没办法在所要陈述的内容上,讲话会经常分神,顾虑重重,反复组织怎样措辞,怎样描述真切,反而说话更加啰嗦,没有重点。

      周内上班时候,儿子给我发过来视频,视频里他又和奶奶哭闹,奶奶训叨他又要看手机,不听话……奶奶在视频里反复地责骂着儿子。我明显感觉儿子特别地不顺从,有脾气,我也体会到作为小小的他,迫切地渴望做一件事却又得不到大人的批准,他的无助,他的委屈,他的心情无人理解。于是,我尽力地站在儿子这一边,说了一些体谅他的话:“儿子,妈妈知道你很想看手机,手机里边也有很多很有趣的东西,但是你现在还小,手机不是小孩子可以看的,你看妈妈周末陪你的时候也一直不看手机也可以的呀。宇宇最棒了,不看手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对吗?等周末了,妈妈还可以和你一起做好多好玩的事情。”这时候,我看到视频里的儿子情绪明显缓和了许多。

      仔细想想,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不断犯错、无知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成人,就可以“聪明”地总是为自己这样那样的错误、无知找好了各种说辞、理由和借口,却不允许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触碰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有任何过失、不足。我们常常难以避免地简单粗暴、毫无耐心地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以哭闹的方式想满足他的愿望或要求,我们就给他贴一个“不听话”,孩子调皮好动我们就给贴一个“坏蛋”,孩子表达不畅我们就说他“语言能力差”,孩子说话爱重复就说他“结巴”,孩子手脚协调性不好就说他“笨手笨脚”,孩子反应力慢我们就说他“笨蛋”,孩子做事情拖拉我们就不停地在耳边催促唠叨说他“磨叽”,…等等。如果我们不要急于贴标签,而是在孩子做的不对的时候心平气和地引导示范他们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可以少出错,这样孩子就不会茫然,不会因为本来的无知却受到“无谓的指责”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了。

      那么,就让我们努力地去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理解和知识水平上,以“牵着一只蜗牛散步”的心态等待、陪伴孩子慢慢成长,循循善诱地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让孩子在指责、谩骂声中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又常常通过成人不断地语言暗示中也轻易地否定自己,失去自信,不辨方向,不明就里,深陷在成人带来的的负面情绪之中,变成低自尊低要求缺乏人格和个性的人了,并且孩子容易情绪化,易躁易怒,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我们对孩子的语言会无形中强化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如果经常用消极负面的语言刺激孩子,孩子或许会越来越像我们所斥责的那样,因为他被你耳提面命地反复听到了那些错误的做法,加上孩子的消极情绪,他难以积极主动地矫正自己的行为。而要是我们经常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引导孩子,孩子是不是会越来越好,成长会越来越充满力量,像充分吸收了阳光和雨露的植物一样茁壮成长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