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困局
导语:“就在此前的14日下午,ofo掌门人戴威出现在办公室。全院大会上,戴老板还犟嘴说,“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面对又一次的形势恶化,戴威终于低下了头,说:也许,我错了。”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到现在,小黄车的各种坏消息可谓是层出不穷,自从摩拜被美团收购成为美团大平台上的一部分之后,ofo几乎就已经陷入了问题的焦点,ofo曾因拖欠供应商款项身陷多起诉讼涉,这一切,身为掌门人的戴威自然比谁都清楚。
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如今ofo的困局?
倔强与辛酸并存的Ofo
ofo小黄车在初诞生时就被称是“中国式”的创新,尤其是当ofo开始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用户以一边倒的态势称赞小黄车好骑、方便。但发展至今,小黄车在戴威的领导下可以用“过于辛酸”来形容。戴威是一个认真执拗的人,朋友评价他“老戴要想折腾点什么事情,一定会往死里磕。”在外界看来,戴威这种死磕精神潜在影响着这家公司的命运,导致ofo前途未卜。宁愿抵押动产“输血”到屡屡拒绝收购坚持独立发展。但结局我们也看到了,谁也没有想到小黄车能走到今天这步。
始终没搞明白的盈利模式
说到共享单车的盈利问题,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项目,在经过资本狂欢后,几乎无一例外以烂尾收场。2017年6月,ofo创始人戴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ofo营收主要来源是用户骑行费用,预计2018年将实现盈利。然而2018年快过完了,ofo非但没有走上盈利这条路,而且越走越狼狈。2018年6月,ofo对外宣布了已在百座城市实现了盈利,据了解都是一些广告业务。业界普遍认为其广告模式走不通,当时就有多个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昆明等纷纷出台政策,明令禁止共享单车车身设置各类广告。 ofo的盈利之路在何方, 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
产品的升级和与之不匹配的维修服务
从ofo的单车产品本身来看,破埙率与日俱增,但伴随着维修服务却没有跟上。就连ofo自己的员工都称小黄车损耗率至少20%,修车师傅也感慨每天有修不完的坏车。而到了2018年,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市场上共享单车越来越少,有些原来“车满为患”的地方,现在找车全凭运气,而且碰到坏车的几率越来越高。用车难和坏车增多导致了用户体验变差,长此以往,也就慢慢地但除了人们的视野。
被高估了”的共享单车市场
关于共享单车的市场, 行业内有一种观点是说创业者错误地估计了中国市场需求。交通运输部2017年8月公开发布的消息, 全国拥有共享单车企业近70家,全国累计投放车辆1600万辆。
据专家介绍,判断一个城市的单车容纳量能达到多少,用常住人口的数量除以150-200是比较科学的计算方式。如此说来,以广州为例,根据广州2016年最新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其常住人口为1350多万来计算,最多能容纳接近9万的单车数量。但据媒体报道,在2016年年底,广州就已经有16万辆共享单车了。所以,共享单车的投放事实上已经远超市场预期。
资本大战所造成的市场竞争恶化
在整个共享单车产业发展的初期,几乎是各大资本轮番上阵,可以说共享单车是一场巨大的资本盛宴,正式这些资本不计代价的投入,引发了中国各色单车的市场大战。在资本投入的初期,资本看中的是市场占有率,于是各家单车企业就不顾一切的打价格战,这个说打折,那个说免费,打到最后共享单车仅有的车费收入也几乎被打没了,长期的近乎免费的价格竞争不仅让消费者养成了骑车不想花钱的坏印象,更让整个产业进入了完全不盈利的恶性竞争。最终,大量的共享单车企业昙花一现。
新背景下,共享单车如何才能找到新出路?
用户至上,真正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才能让用户再次买单。
我们必须借助新的技术来对共享单车进行重新改造升级,将新技术、新材料等新的东西应用到共享单车当中,让共享单车更轻便,减少成本;用大数据的手段来进行共享单车的投放,让共享单车的投放更加精准。
未来的共享产品必须要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形成制度规范化。规范共享单车公司的运营,产品的停放与使用, 以及客户使用的规则, 依托于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使新兴产业合理化, 才能走的更长远。
告别烧钱补贴的模式,真正让共享单车回归商业本身。共享单车先前的发展模式是以烧钱补贴为主的,并未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特色的商业模式。 因此,想要找到共享单车的真谛,必须让共享单车真正回归商业本质,找到共享单车真正的盈利点。
结语:
从一家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和一个被评为创新者的创始人来说,ofo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并不是偶然,发展至今,ofo的走向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一家企业从诞生开始就要不断思考商业模式是否成立,思考市场需求是否存在,产品是否好用,甚至是创始人所代表的角色,这些因素决定着一家企业的发展走向。未来,随着人们对共享单车认识的逐步深入,相信能够找到真正应该属于共享单车的本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