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临江仙”
2023-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晨风happy
想要练习字帖时,抽到了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读书时,我或许读过这首词,或许没读过,反正也记不大清楚了。
此次读来,第一反应就乐了,被“归来仿佛三更”,“敲门都不应”逗乐。原来,才高八斗如苏轼,也有被关在门外,进不了家门的时候呢。——当然,如果顺利进了家门,大概这首词便不会这样的了。
我想起常在外面应酬的家人朋友,夜里微醺地回家,结果进不了家门的情形。不过,现代化的生活,多是密码锁,只要不是走错门,大概是都能不叫门就能进入家里的。
第二反应就是被“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戳痛,或许为自己,或许为旁人。成年人的世界,不再如孩童时能肆意妄为,任性快活。哪一个不是在奋斗的岁月里汲汲营营?
第三反应,这首词意境很美。半夜三更,明月高悬,万籁寂静。一个喝多了的人敲了几下大门,没人应。于是倚着门,看着辽阔的夜空下,不远处平静没有波纹的水面。心里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不受羁绊,不再应付世间纷扰,乘着小船,在广阔的江海里自由而行。明月,灰夜,寂静,辽阔,就是一幅画。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