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数术

伤寒客主加临

2018-06-06  本文已影响121人  中医术数

本气加临

根据《破译“病机十九条”》《伤寒·温病·时行》《伤寒论》可得下表:

伤寒六气十二经所属

注:

1、风寒主表

《伤寒论·伤寒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

《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属阳偏表,寒属阴偏里,故中风在伤寒之前。


2、戊己伤湿(杂病)

《难经·五十八难》所列的五种伤寒中无秋燥,因为“秋伤于湿”。

湿气属于太阴脾(己),亦属阳明胃(戊),

《参同契阐幽》:

“戊己二土,分属水火。”

坎中有戊,是为阳土。

离中有己,是为阴土。”

水火相加,化生湿气也。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阳明),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伤寒,瘀热在里(阳明),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阳明),当下之。”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3、火燔少阳

诸热瞀瘈,皆属相火。

瞀(mào):头晕目眩

瘛(chì):痉挛抽搐。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太阳中热(杂病)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 脉症》: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暍(yē,暑),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5、太阳温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不恶寒者,为温病。”(6)

温病的本义即后世所说的春温,乃发于太阳经,但与太阳中风、伤寒不同,故《伤寒论》把它们放在一起论述,以相鉴别: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温病学认为春温初起,系发于足少阳胆经(风木),

《温热逢源》用黄芩汤加味(小阴旦汤加减),

桂本《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加味(大阴旦汤加减)。

异气加临

实际上,“太阳中风”已经是异气加临,因为太阳经属膀胱水或小肠火,而风属木,风木对于水火来说是异己之气。六气之中风木主动,游行最速,遍及六经。

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阳明中风:“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少阳中风:“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少阴中风:“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为欲愈。”(290)

厥阴中风:“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治法方药

详见桂林古本《伤寒论》六气病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