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老,旧故事,慢日子
这几排老房子,在呼市机床附件厂小区发现的,探问了一下周围的老住户,老居民,大家都说建厂就有了,原来是子弟小学,后来又改成技校,现在看来是社区占用了。
呼市附件厂始建于1938年,1966年从山东烟台市搬到呼市,说起呼市附件厂,老呼市人都知道 ,我觉得呼市的大重工机械类厂子除了呼钢最大,下来就是附件厂大了,那时都有三千多号职工,好大的厂区,好多的平房。
这几栋平房要是建厂时就有的,那就有五六十年了,这几栋房子比较挺秀,不像以前的房子,是趴趴的 ,好几个面儿观察这几栋房子棱是棱,角是角的,规整。
我记得那时候有很多山东媳妇随着他们的丈夫来到这里生活,山东人和呼市人最大的区别是山东人疼闺女,宠女婿,把儿子媳妇儿撵远远的。
呼市人正相反,呼市人的“惜子”在全国很有名,疼儿子,宠媳妇儿,剥削姑娘资助儿子,把儿子媳妇儿当成自家人,把闺女,尤其是女婿当成外人,不知道呼市的女婿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一个大厂就是一个小世界,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高中,后来还有技校,教育都是自己的子弟,这些学校都是公立的 ,收费低廉,福利好,老师都是本厂本土的,感觉特别踏实。
有电影院,礼堂,澡堂,理发馆,粮油店,副食百货店 ,职工医院,反正你在这里生活,不用出这个院儿。吃喝拉撒什么都有,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大院文化。
所有的人都认识,真正的乡里乡亲。张家娶媳妇儿,李家聘闺女,赵家和孙家的结亲家啦 ,所有这个厂区的孩子都是同学,长大了不是同学,就是发小,要不就是同学加发小,那叫一个亲厚。
成年后叨啦起来,说本名也许还能忘了,但一说起外号,三黑眼,四狗子,二拿糕,全能想起来。
那时在附件厂工作的人都很优越,因为他们的工资高福利好,当时我们开五六百的时候,他们就开一千多,我们开一千多的时候,他们就能开到两千多,节假日都有福利,老分东西。
那时大概是人们幸福指数最高的时候,竞争没这么激烈,孩子们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最差的也能在本厂就业。
当兵的,上大学的,就去更好的地方工作,小年轻一结婚单位就给分房子,住院有公费医疗,上学不用花钱,一个月挣2000块钱,省着点儿。有200的生活费就足够了。
那时候的爱情慢,文雅的靠书信来传达,冲动的在路边搭讪也能搞成对象。
对象搞成了,女孩子就坐在男孩子的自行车后面,羞答答的搂着男孩子的腰,于是全厂的都知道了 ,老张家的大小子和老李家的四闺女搞对象了。
一大群一大群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嬉戏,绝对不像现在的孩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顶多是一对一,大人在屁股后边儿跟着。
过年挨家串门拜年,衣兜里装满各家给的糖果,瓜子儿,比西方的复活节要糖果不差多少。
八月节前后比着赛的拿出水果来吃,要聚集到院儿里,大家一起吃,你吃个大红香蕉苹果,我就得啃个嫩黄的酥梨,咬一口汁水顺着嘴巴子往下滴,第三个就摸出沁香的槟果来吃,秀气的小丫头翘着兰花指,娇滴滴的两指捏着一串紫葡萄,一个一个掰着吃。
有三哥,五姐这些称呼 ,因为一个家里总有五六个孩子。
一个女孩儿或男孩儿,有三个以上的哥哥,那绝对是大王一样的存在,在院儿里基本上没人敢惹了,怕挨揍。有三个以上的姐姐,就不值钱了 ,没人怕。
现在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拆了平房,建成了楼房,不知道为什么这三栋平房就留下了,像个念想一样矗立在这里。
看看这个院子,这几棵树 ,铺得红半头砖地,墙上的灯 和电线,看着是那么的亲切,可意。
城市的大建设,大改造,慢慢都变成钢筋水泥制式的冷冷,看这些红砖房,绿荫树,碎砖头墁的地,觉得熟稔,悠长又温暖。
越来越少了,全呼市剩不下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