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锚
最近在读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作者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股票市场价格运动的基础,其中提到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锚定”,我觉得很有意思。
锚的本意是钢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到水底,可以使船停稳。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做预测的时候,内心中往往充满了对事物不确定性的恐惧和不安,因此,通过设想一个具体的数字可以明显降低这种不安,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这种机制就是“锚定”。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尔斯基做过这样一个测试,让人先转转盘,随机转出一个数字,再问他一个问题,比如,加入联合国的非洲国家的数量,结果,大多数回答者回答的数字和转出的数字正相关。也就是转盘上随机转出的数字为接受测试者提供了一个数量锚,左右了受测者的判断。
希勒教授认为,在股票市场也存在这样的数量锚,在判断股价水平时,最可能的数量锚就是记忆中离现在最近的价格,受此影响会使股价长期趋同。但还存在其他数量锚定的影响,成为股价发展势头逆转的因素。
除此之外,希勒教授还引入了道德锚,来解释人们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取舍的依据。由于道德锚的存在,人们往往试图找一些简单的原因来作为决策的理由,并因此导致决策的偏差。
基于这一理论,希勒教授提出了理性繁荣的尝试,并因此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锚的启示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锚”的影响。
比如我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影响,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这就是“沉锚效应”。
既然心理的锚可以影响我们对股票的判断,可以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判断。那么,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种锚,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称这种锚为思想锚。
思想锚是我们所认同和相信的所有信息的总和,潜藏在我们意识的深处,根深蒂固,潜移默化指引我们的行为。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安徽宣城,绩溪县交警在执勤时,查处了一例酒驾,驾驶人为一名年轻的男性,但是同车的姐姐却站出来声称是自己酒驾,并声泪俱下,称弟弟是家里的独苗,甚至下跪求惩罚自己不要惩罚弟弟。
旁人看来,姐姐的行为是可笑可悲的,但姐姐自己却认为是正确应该的,所以才会做得情真意切。指引姐姐行为的就是她的思想锚。
可以想见,思想锚是环境的产物。如果一个女孩子,从小被灌输重男轻女的思想,那么她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这种意识被经年累月的环境强化,牢牢扎根,就形成了锚。
思想锚可以改变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思想锚也在随之变化。比如唐朝时期,人们以胖为美,而当代,人们普遍以瘦为美,这就是思想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浅显的例证。
环境造就人其实是通过造就人的思想锚来发挥作用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会形成公序良俗,不用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不同的国家会形成不同的国情。
但即便处在同样的环境,每个人的思想锚又是不尽相同的,就连处于同一家庭环境的双胞胎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每个人对环境的感知是不同的,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对同样的光或声音的反应也会存在个体差异,是什么决定了这种对环境感知的差异呢?
我认为是意识锚。
我将这种意识锚定义为一个人天生的固有的特质的总和。譬如有人天生对音乐的感知敏锐,有人天生对数字相对迟钝,有人喜欢异性,有人喜欢同性,这都是由意识锚所左右的。
综上,思想锚指引我们的行动,意识锚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左右我们的思想锚。思想锚和意识锚共同构成了指引我们人生的锚。
我们知道了锚的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两种锚呢?
对于意识锚,我们需要去认知和认同它。我们需要认识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认同我们的缺点,也认同我们优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对于思想锚,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反省它,批判它,质疑它,乃至于颠覆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沉锚效应,从纷繁复杂的噪音中找出人生真正的旋律。当我们学会摒弃思想上的局限,我们才能在行动上不再固步自封裹步不前。不断地修正和充实思想锚,我们将收获一个不断进步的自己。
人生有如航海,愿我们在停泊时,有锚可定,让我们免于随波逐流。愿我们在前行时,勇往直前,不再为锚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