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和科研环境
学术道德和科研环境
我想谈一谈我看到的“韩春雨事件”。以下是我搜集到的关于“韩春雨事件”的具体信息。
韩春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理学博士,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甚至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实验成果。
但此后不久,该论文内容就陷入争论:有人提出韩春雨的试验无法重复,有人说可以重复,彼此争论不休、难有定论。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撤回其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对于韩春雨教授一开始在学术期刊上面发表论文的事情,全国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有人祝贺,有人质疑。在这个结果一开始出来的时候,韩春雨就因为这个“巨大的贡献”而被评选为河北省优秀教师,立刻得到各种津贴,奖金,名誉向他走来。
在这个时候,他面对外界的名誉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样子。在论文发表之后,不针对数据的可靠性做出进一步的实验,连对于学术委员会还有第三国家实验室的具体信息也没有介绍。所以,很快就引起了相当多科学家的注意。“一个如此条件的实验室竟然能做出这样的结果,真的不得不令人怀疑。”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这句话了。
现在来分析韩春雨学术造假的缺乏科学精神的事情,最大的感受除了学术精神淡薄还有科研现状的尴尬。
这件事情反应的学术造假事情极其恶劣。在没有严格测定数据的准确性,确定实验的可重复性之前,就把文章早早地发表出来,而且没有提供相关数据给公众,没有公示实验室以及学术委员的信息,这个对于实验本身的成果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在发表出去还会给自己还有我们国家的学术信誉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做实验应该尊重数据的客观性,应该在被公众接受的透明的机制之下进行检验,应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留给别人很多未解的难题。韩春雨的造假事件也在间接告诉我们造假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以及不能被社会发展所容忍。
但是媒体之上的很多人对于韩春雨时间的评论大多从社会现状出发。“韩春雨事件”暴露的是我们的极端功利主义科学观。”中国科技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撰文称。
他强调,韩春雨的荣誉晋级之速,令人叹为观止。这所展现的科学与政治、地方或部门利益及单位利益的高度紧密结合,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一旦出了问题,总是捂盖子,实在捂不住,就要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王扬宗的意思表达了他所看到的学术造假背后的现状。我们的国家实现科技领先的道路应该充满生态化,不应该被一部分人的自我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急功近利所污染。
韩春雨事件被各大报纸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上的舆论指向,这件事情很容易就变成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讨伐。但是从我们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现状来分析这个事情,真的是可以被叫做科学与社会的矛盾。
第一,科研工作者的尴尬地位。我们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真正的收入很低,除了能够享受国家的一点补助之外,能拿到的就只有科研经费以及职称评定奖金。意思是我们的社会科研体制和经费、职称、地位等等挂钩现象十分严重。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为了谋求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做着除教授外的兼职,不能纯粹只靠经费生活。
第二,科研环境的尴尬。有些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的。我听得有人说,学生物的是很难找到工作的,养活不了自己。这些冷门专业的发展国家投入的经费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是我们不能照拂到的,比如说海洋学科,在我们国家依旧是属于新生学科。
之前听到的那一句话在条件不好的学校就难以出科研创举,这就表明在很多地方,科研始终还是消耗非常多的经费的,只有高校科研院所能够得出创举,那些水平不高的学校只能被垄断,这句话背后的是科研还是上层的游戏,这就是现状。很多人不相信小学校能有大成果,这就是社会的资源分配的问题了。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事实。
还有我们的科研环境被更多的人污染,可能他们没有在核心期刊上面发表过文章,没有被如此大的注意过,但是只要有蛀虫,我们的科研环境始终会有人继续污染。
第三,我们的科学被人的主观意识贬低。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有时候被拿来比较,来衡量一个人的创造价值,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引起的盲目的急功近利的对于学术成果的追求,只会造成不断恶化的学术氛围。很多人在急躁的时候从事科研,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必定不严谨。
学术的门槛好像在这个时代降低,很多人以为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对的,就是好的。所以越来越多的垃圾文献出现,越来越多名存实亡的科研活动都变的没有意义。大多数人在进行着小打小闹,都想在科研工作者上分一杯羹。
在这件事情,我能想到的就有这两点,不过,一个人的背后可能是一个群体。学术造假行为虽然可耻,它严重体现了我们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没有严谨认真负责的科学精神,但是在着严重的科学精神缺失的背后,却站着社会的问题,就是对于科研领域的支持力度还有对待方式,我们应该在大的环境下看待这些小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从源头出发。如何改变我国这些尴尬的科研环境,还需要共同努力。不然,更多的韩春雨可能会出现。
我认为解决中国的科研问题的尴尬情景,一要合理分配科研资源,不要一家独揽,二要建立合适的科研人员工作规范,有好的奖惩机制,也要有好的监督运行机制,三是对于社会的科研环境应该有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比如进行科普,还有科学精神的宣传,提高公民对于科研活动的理解程度,正确的引导舆论。
只有在良好的体制下,工作或者科研才能自由的运行,我们才不用只从一个人的角度去展开无效的批判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