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23)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杏坛里的老陈醋

      在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反映的是两种教材观的歧异,它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

一、教材的性质及其定位

      1.教材,一般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选择出来的教育内容,作为教学时的材料,就是“教材”。依据教材含义可以区分两种用法:一是同内容不加区别的场合,即囊括了内容含义的教材;二是同内容相区别的场合。

      现代教学论中对教材概念的界定突出了三个要素:一是作为学生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二是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的系统掌握、心里作为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三是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

      2.教材性质的把握大体可分为三种观点:一是按照学科分类把握教材性质,但也未必有明确的界限;二是按照学力或智力的要素来把握教材性质;三是按照认知发展过程来把握教材的性质。

二、教材的历史演进

      在近代以前的学校里,以基督教的圣经和儒教的四书五经作为教材使用。夸美纽斯编制了面向儿童的第一本教科书——《世界绘图》,形式训练是教材选择的标准。19世纪开始,教材除了古典经书以外,又增加了数学教材和自然学科教学。进入20世纪,美国传承了教材必须有助于社会的教材观,通过调查分析成人活动引出教材。杜威的教材三阶段说可以为我们提供考察教材结构的一条基本线索:作为行动的教材、作为信息的教材、作为科学的教材。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教材功能观:一种是目的型教材观,即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作为学科内容的教材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定性手段。另一种是手段型教材观,即把儿童借助对教材的作用而产生的主体方面的能力的变化,视为教材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清晰地反映了上述两种教材观的不同。

三、科学教材观与教材创新

      教材设计归根到底不仅取决于我们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和人类知识遗产的认识,还取决于对学习者“学习”的界定。教材设计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理:教材的典型型、教材的具体性和教材的集体性。优质教材有三个素材:侧重学习体验的素材、侧重基本概念的素材和发挥信息媒体特征的素材。

    在科学的教材观看来,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或教义,而是引导儿童开展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