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270天

在美第113天-高校与社会

2018-06-27  本文已影响14人  613df03aa1ea
在美第113天-高校与社会

一早,单位群就聊开了。杭州很热,我也每年经历。但不经历,就忘了啥滋味了。

印度小姐姐没日没夜赶论文,昨晚终于告一段落。聊了几句。下周出发去微软上班,啥行李都没收拾,好淡定。小姐姐说,因为经历多了。哈哈哈。

论说旅行的意义,也是如此。面对未知世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经历多了,就从容。所谓见多识广。

我还要修炼。

我兴奋地说起这些日子的经历,小姐姐说我的4个月都抵得上她的4年了。哈哈哈,回杭州,估计我劲儿就没那么足了。一则,没有认识新朋友的欲望,身边人足够多;二则,交通太糟糕,懒得骚动。最主要的还是自己没有目标,一切都稳当,自然就不爱折腾。

在美国,接受变化是常态。境内培训时的英语老师Rich在德国、北京之后回克利夫兰。学员问,你是准备永远呆在美国了吗?Rich说,永远,是很久呢,我的爷爷95岁,按照这样的家族基因,我前面还有50多年呢,50多年是一个非常长的计划。说不定还会回北京,会有很多变化。

我们似乎比较爱给自己定框架、画格子,几岁必须咋样。这里并没有。爱咋咋地。

american ways 的书上说,美国人一辈子干20几份工作,不稀奇。不断试错?

领导微信找我,聊完正事儿后,祝我元气满满。我有时想丧一天。哈哈哈。我的丧就是睡个饱啊!

因为在美国学习9个月,老公就索性常驻日本工作,两个人聊着聊着突然就很想回小和山。我们当初为啥选择来美国,为啥选择去日本,以为那个所谓的要赚钱要洋气是个驱动力。但是即使现在在达到那种状态的路上,其实并没有让人更心安。

是什么才能让人心安呢?是积极的自得其乐,不在比较中认识自己,仅是从自己内在出发,清楚自己是谁。哎,这个话题很难描述。大致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还有就是榜样的力量。在还没有找到inner self之前,看看别人,也是好的。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生很多种可能性,眼界就会宽一些,自信就会多一些。

所以,我享受多样性,不然就不好玩了。放下judgment,与多样性和平相处。

上午的会计课是guest speech.

在美第113天-高校与社会

伊大会计系强大,校友资源丰富,商学院的大楼里有德勤和毕马威的办事处。

今天来的嘉宾来自Proviti.向大家介绍干啥的。书本知识毕竟有限,来自实务界的资源更为重要。

课后,学生们开始积极social。介绍自己,和求职意愿,询问有没有实习机会。嘉宾也非常愿意为大家留下email,feel free to contact.

实习对学生太重要了。我问了几个学生,有些在会计事务所已经实习好了。

高校和社会的连接非常紧密。

1.开放。高校有visitors' center,由student staffs做向导,为那些想要报考该校来学校参观的游客提供导游服务。

2.交流。除了在籍在校生,还有各种游学团、exchange students, transfer students。暑课授课老师也基本以博士生以及visiting professors为主。我们经济学的老师就是来自希腊的教授。

3.务实。尤其是会计课。会计系会统筹安排guests.我咨询了我们的老师,看看有没有别的讲座,可以作为很好的学习补充,如果有。推荐给大家。

kalay给我发短信,问我课程怎么样?人家才12岁啊,超级会聊天。于是又去他们的夏令营看一下。6-12岁的孩子用电脑做3D模型,很能干。很想拍照告诉大家到底有多能干,可惜保护肖像权,我只能说it's so amazing!

kalay下周随家人去德国旅行2周。兴奋地在跟我说行程。具体到几点起。我问,安排地那么细!周六为克服时差,8点起,其他都是6点起。她说他爸爸是个structural person.

12点夏令营结束,都是父母们来接,小城市方便,中午午餐时间,出来接孩子们。回想我小时候也是如此。现在是可遇不可求了。

朋友圈里再说德国队和韩国队,还有人生成绩单。

在美第113天-高校与社会

我觉得很准。

在美第113天-高校与社会

我也想胸大啊!

英语课学习邀请。Every stranger is a friend you have not met yet.

下课后要去champaign public library参加toastmaster,等车时看到一个年迈的老爷爷,放下布袋伸展筋骨,就主动搭讪开启对话。我正好穿了件斯坦福的校服,老爷爷说,哦,我儿子今年斯坦福博士毕业。问我从哪儿来,我说中国,他去中国很多次,8月马上就要去,清华。他是communication的教授。

在美第113天-高校与社会 在美第113天-高校与社会

下课去参加toastmaster.在杭州参加过,来到大本营,找组织。farmers' market 上小提琴手ben也在,香槟长大,加州读大学,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做programmer.我咋说来着,每个人多多少少会点别的。有点爱好。

他的神态像极了the IT crowd,于是我们就开始聊剧情。用英语表达剧情对我来说很有难度。ben语速超快,但是会耐心听我把英语讲完。

资深会员90多岁高龄的Don,他说他妈妈名字叫Ada.我不知道怎么作答。哈哈哈。

会后热聊了一会儿,来自尼日利亚的emmanuel,家乡官方语言是英语,但是有各种地方语言,互相听不懂。跟印度很像。我们还一起相约8月参加芝加哥大会。

公立图书馆提供了很多公共空间供当地居民使用。toastmaster就定期在图书馆举行。前几天在iVenture social上认识的Stephanie在这里工作,正好遇到了,于是聊了聊。真的,超级big的smile,表情丰富,说话一口气连着说,我还没有完全适应美国人的奔放。哈哈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