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21

2022-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与柒言

情绪管理方法三:放下对错

对错、价值观、法律、道德等标准、规则,是文明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本能和欲望,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或者说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也爱着别人,这样才会有和谐的社会与每个人的幸福。

可以说对错是工具,是为了让人们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别人、也爱着别人的工具。但工具是双刃剑,约束着人们的同时,过于严格的对错标准则会伤害被约束的人。

假如你有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拿了其他小朋友一个玩具回家,你会怎么教育他?

你有两种方式:

一、你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偷,马上还回去。”

二、你问他:“宝宝,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你觉得他会不会伤心呢?”

孩子可能这样答:“我不知道。”

你继续问:“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喜爱的玩具,你会伤心吗?”

孩子可能会答:“会的。”

“那你觉得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像你一样伤心吗?”你继续引导。

“可能会!那还给他吧!”孩子把玩具伸手递给了你。

第一种教育只教会了孩子做“对”。

第二种教育教会了孩子爱自己的时候也要爱他人。

两种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在于:

第一种孩子长大了会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有爱。

第二种孩子长大了有爱,他就很难会成为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和好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会不会伤害人,也就是心中有没有爱。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有这两种孩子的部分存在。一部分是我们的理性、道德、对错标准,对应大脑;另一部分是我们内心的爱,对应的是我们的心。不过不同的人,两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理性偏多、较多在乎对和错的人,在看别人时,更多在乎别人做的事情对不对、符不符合标准,而不是关注别人的感受。

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看到别人做的一些事情时,第一反应是判断对和错,所以,他们容易产生情绪,而通常这种情绪是愤怒、厌恶、怨恨等。

而这样的人,也往往生长在只关注对和错,而不关注内心感受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用第一种方式教育孩子的人,只在乎他们有没有做对,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通常都难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经常感受到委屈和愤怒。

而第二种孩子部分占比较多的人,他们看人时先是用心去感受对方,关注对方心情好不好、舒服不舒服,做事情更多考虑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第一时间用理性评判。

想要管理这些情绪,也就是理性的情绪,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先放下对和错,然后去觉察一下,在自己认为对方做错的事情上,在内心深处,自己的什么痛苦被触碰到了?借助这个放下对错、进入感受的过程,你的因对错而起的情绪就会慢慢变弱,时间久了,你可能也会能直接跟自己的这些感受在一起了,而不只是关注对错,或只感受到愤怒和委屈。

觉得情人节爱人没送礼物是不对的,是不是不被重视的痛苦被触碰到了?

觉得爱人把自己的家事告诉了别人是不对的,是不是那些家事让自己感觉到了有羞耻感?

觉得爱人挣钱少是不对的,是不是钱少了自己心里没有安全感?

等等。

第二个管理理性情绪的方法和角度是:

一旦觉察到自己又有了对错而起的理性情绪,试着告诉自己先放下对错,然后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心,感受一下对方做这个事情时他内在的感受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