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阁日更大挑战圣贤书友会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2023-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冬是吃橘子的最好季节,而在众多的水果中,我独爱橘子,它金灿灿、黄澄澄、圆滚滚,既诱人又可爱。

我最喜欢的是橘子那股清新的味道,掰一瓣放进嘴里,犹如一股清泉喷涌而出,酸酸甜甜,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就如东坡先生在他的词中所言:“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破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沁人心脾;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吴地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在东坡先生笔下,我们仿佛吃的不是橘子,而是琼浆玉果。

众所周知,抛开苏轼在诗词方面的辉煌成就,他还有另外一个标签,那就是他更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苏轼的笔下,江河里的鱼、山坡上的笋、市场里的肉蔬、林子中的鲜果,无一不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他每到一处,必先品尝当地的风俗食物,并亲自下厨,创造出了多种流传至今的菜肴。

譬如我们熟知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等。

此外,苏轼还喜欢品尝各地的时令水果,就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浣溪沙·咏橘》,就是他被贬黄州期间品尝橘子有感而作的一首词。

苏轼在黄州的这段岁月,于他而言有着烈火淬金般的意义,在这里完成了他生命的蜕变,精神的升华,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在黄州,四十四岁的东坡成了一名真正的农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仅改善了家里的伙食,还让一家人住得舒服,他自己也有了自由的小天地。

开心的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这种洒脱自由的生活,改变了东坡的心境。人到中年的他,变得更温和宽厚,诙谐幽默。

如今的东坡,连文字都变得透彻深沉,宛如山间的清泉,沁人心脾。

他在此期间写的诗词,文字清新,意境深远,思想更为深刻。

黄州盛产橘子,味道醇美,给了苏轼很多灵感。

于是他填了这首浣溪沙,以橘子自喻,独立自强,东坡傲然于世的形象,跃然纸上。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宋•苏轼

赏析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

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屋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

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

这首咏橘词,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词上片的意思是,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叶枯萎,经霜变黄的橘子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上片先布置环境。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

“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

“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描写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得橘之神了。

后一句,好在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上片三句,纯是赋体,不杂一点抒情成分,然词人对橘的喜爱之情自见于字里行间。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下片的意思是,破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吴地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噀:(xùn),喷。

清泉:喻橘汁。

吴姬:吴地美女。

下片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大概是东坡颇为得意的,他的《食柑》诗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之句,此词中“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

词中谓“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以此作结,余音不绝,亦自有“三日绕梁”之妙。

全词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寓意,但描绘细致,可谓形神兼备,亦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咏物词。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