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我也不例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开卷有益,温故而知新,这篇读书笔记记录的内容,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简史》,有很多以前忽视的内容。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它们成为主流是长期演化而来,在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它们只是诸子诸子百家中的两家,历史学家刘歆(公元前46-公元23)对诸子百家起源从政治社会环境寻找答案,对各家进行了区别。周朝的统治结构为国君统治下,每个国家内的土地再分为许多采邑,由国君的亲戚为封建主,有机会受教育的都是统治阶级,普通人为庶民。这种封土建国制度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正式废除,但在废除前几百年已经开始解体了,社会政治处于大转变的时期,统治阶级的贵族流落成庶民,他们以私人身份教授学问形成各家。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成为“儒”,还有“侠”、“方士”等。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的创始人。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孔子就是讲授《六经》的老师。
孔子的观点: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正名”,就是常说的“君君、丞丞、父父、子子”。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即应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这些义务的具体本质就是“爱人”,就是“仁”。怎么来实行仁呢?孔子的方法是推己及人,要忠和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由义的观念推导出“无所为而为”,就是做这些仁义道德之事的价值可以归到超道德的意义上,谓“知命”。
从书中了解了孔子的观念,对核心观念“仁”加深了印象。 仁的现实意义在于,理清了我们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我们都有做仁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