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从《儿女英雄传》里读旗俗精版·第一回

2014-06-16  本文已影响248人  橘玄雅

第一回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宫垂老占龙头

【八旗制度】

原文:与国同休的先数近支远派的宗室觉罗,再就是随龙进关的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内务府三旗,连上那十七省的文武大小汉官,何止千门万户。

橘曰:

将宗室、觉罗、八旗、内府三旗这四者并称用以统称京旗旗人,这种方式约成型于清中后期,是京旗口语中独特的形式。

宗室和觉罗指的是清代皇族,宗室又称“黄带子”,指的是与太祖同父的后裔,觉罗又称“红带子”,指的是与太祖不同父,但是同祖父、同曾祖的后裔。其中,宗室内部还划分为远支宗室、近支宗室,以及近派宗支。文中“近支远派”,既可以说是宗室为近、觉罗为远,也可以理解为宗室内部的划分。

八旗每旗各有满蒙汉三个机构,后来三个机构逐渐独立,每个旗在概念上也可以被认为是三个旗,故而八旗也可理解为二十四旗,不过这种“二十四旗”的说法只见于晚清和现在。

京旗最特殊的,便是把上三旗包衣,即所谓“内务府三旗”来独立称呼,而下五旗包衣则无此惯例。这也因为清代入关之后,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的地位差距愈发明显,上三旗包衣有世家、有世宦,与旗分佐领的满蒙汉八旗无异,而下五旗包衣就极少有这种待遇。

原文:如今单讲那正黄旗汉军有一家人家,这家姓安,是个汉军世族旧家。

橘曰:

“正黄旗汉军”和“汉军正黄旗”这两个称呼,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内部的区别很大。

入关之前,八旗刚刚形成的时候,每个旗内部的三个部分(满洲、蒙古、汉军)是一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有三个部分,但是他们利益一致,并且属于一个主人,即旗主。故而,在入关前,凡有涉及利益的各种举动,都是如“赏正红旗官兵人等”,“赏镶白旗官员”,而不局限于具体的某一个部分。在这种事实的影响下,称呼上先称呼旗色,后称呼部分,凸显了三个部分的一致性。

到了入关之后,旗主的实力逐渐被削减,到了雍正朝之后,已经没有了整旗的旗主。而之后的汉军出旗等政策,也让八旗内的三个部分逐步分离,“赏正红旗官兵”,通常变成了“赏正红旗满洲官兵”或“赏正红旗汉军官兵”,这就让称呼上也逐渐改为以三个部分居首的形式。文中用了旧有的称呼方式,多少体现了“旧俗”。

所谓“世族旧家”,这个词汇看起来很随意,实际上标准很微妙。以目前的口述资料显示,清代旗人可称为“世族旧家”的,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世爵、世职的家族,即拥有爵位的旗人家系。其二,是世代居官为宦者,多以科举世家为多。而这两者中,可称“旧家”的,尤其偏指前者。如晚清那桐家,只是在晚清时显赫,故而虽然可以称之为“世家”,但是绝无“旧家”的说法,其家后裔也谦称自己为“官僚”而已。从事实上来讲,“世族旧家”未必如那桐这种家族一样豪华富贵,当权得势,但是却是八旗里的“根基”人家。

原文:进关以后,累代相传,京官、外任都作过。到了这安二老爷身上,世职袭次完结,便靠着读书上进。

橘曰:

清代世职,准确来说分成世爵和世职两种,也统称为世职。世爵,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世职,即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四等。与清代宗室爵位世袭递降不同,清代世爵世职采取的是“限次承袭”的制度,即所有世爵世职都规定有袭次,如二等公为二十五次,三等男为八次,骑都尉为三次等。一旦袭次用完,则以恩骑尉世袭罔替。文中用的“袭次完结”一次,体现了“限次承袭”的特点。

原文:那安老爷家的日子,虽比不得在先老辈手里的宽裕,也还有祖遗的几处房庄,几户家人。

橘曰:

“几处房庄”,即其家的旗地及房屋。清代八旗入关时,可谓是“无产者”,通过顺治朝的圈地运动,给八旗人形成了“家产”。在清代的时候,世家的主要收入主要是田亩,并且世家地位越高,田亩收入所占收入总数比例越高。

“几处家人”,这里的“家人”绝非是现代汉语所谓的“家庭人员”,而是指旗下家奴,也就是其家内的奴仆。在法理上,这些旗下家奴被称为“附户”,附庸在主人的户籍下。顺便一提,清代文献中出现的“家人”,基本均作此解释。

原文:他家的旧宅子本在后门东不压桥的地方,原是祖上蒙恩赏的赐第,内外也有百十间房子。自从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因晚年好静,更兼家里人口稀少,住不了许多房间,又不肯轻弃祖业,倒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留了两户家人随同看守,为的是房子既不空落,那些穷苦本家人等也得省些房租,他自家却搬到坟园上去居住。他家这坟园又与别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带,这地方叫作双凤村。

原文:这地原是安家的老圈地,到了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就在这地里踹了一块吉地,作了坟园,盖了阴阳两宅。又在东南上盖了一座小小庄子,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附近又有几座名山大刹,围着庄子都是自己的田园,佃户承种交租。

橘曰:

离开京城而迁往城外居住,这种情况在清代中期之前其实是极少的,却在晚清十分常见,这是作者所体现旗俗多为晚清的一个特征。以京旗而言,旗人本身是不允许离开城外的,官话所谓“远离佐领”,而这个禁律在后期则废弛。

“老圈地”,即清初以旗分地时所获得的地产,是“从龙入关”的象征。清代皇帝曾经指出,旗人少有“恒产”,所以入关的老圈地和老宅,是八旗旗人最早的资本。用老圈地的一部分作为坟地、园子,也是常见的方法。

【旗俗称谓】

原文:论他的祖上,也曾跟着太汗老佛爷征过高丽,平过察哈尔,仗着汗马功劳上头挣了一个世职。

橘曰:

由于晚清孝钦显皇后的知名,很多人认为“老佛爷”、“佛爷”这个词是专用在她身上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本文中便是一个明例。大体来讲,旗俗中把已故的皇帝,特别是有显赫政绩的皇帝,都可以称呼为“老佛爷”或者“佛爷”。不过这个词在孝钦显皇后之前,是否是可以用于对活人的尊称,目前尚且有争议。

原文:偶然到亲戚一家儿走走,也是里头嬷嬷妈、外头嬷嬷爹的跟着。

橘曰:

嬷嬷妈,即meme eniye。meme是乳母,eniye是母亲,这个用词上实际上是同位语。嬷嬷爹,即meme ama,直译为乳母爹爹,意译为乳公,即乳母的丈夫。

清代旗人社会中,把乳母和乳公视为自己的亲人一般,自己长大之后也要一直奉养。而实际上,在旧社会的那种有距离感的人际关系之中,世家出身的子女最亲近的人,一般就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乳母了。从同位语的用词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的确把乳母作为母亲来看待的。

原文:又有公子的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赤胆忠心,不但在公子身上十分尽心,就连安老爷的一应大小家事,但是交给他的,他无不尽心竭力,一草一木都不肯糟塌,真算得“奶公子里的一个圣人”。

橘曰:

嬷嬷爹,即meme ama,直译为乳母爹爹,意译为乳公,即乳母的丈夫。嬷嬷爹亦称“奶公子”,子字轻声,主要用于口语。

府邸世家少爷的乳母,其家人一般都比较得势,地位也在一般的仆人、仆妇之上。

原文:安老爷一见,便问说:“太太,你此时忙着打点这些东西作甚么?”

橘曰:

准确而言并非是仅限于旗人的称谓。安老爷管妻子叫“太太”,实际上是清代世家的一种习惯,简而言之,即“随小辈”。如现在日本人在家中经常管自己的妻子叫“妈妈”一般,也如“孩子他妈”的略称,安老爷管妻子叫“太太”,实际上是随的家中最小的一辈,即仆人。于是家中的老爷、太太,即是安老爷和其妻。爷和奶奶,即是安骥和后来的两个妻子。这都是站在比安骥还要小一辈的仆人的角度来称呼的。红楼梦中的称呼,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清代制度】

原文:孺人佟氏,也是汉军世家的一位闺秀,性情贤慧,相貌端庄,针黹女工不用讲,就那操持家务,支应门庭,真算得起安老爷的一位贤内助。

橘曰:

清代诰命体系,一二品官的夫人诰命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八品称“八品孺人”,九品称“九品孺人”。可见安老爷大致是有七品的品级。

根据一些学术资料的统计结果,京旗旗人通婚,特别是普通旗人的联姻,以同旗份,如同为汉军的联姻为最多。这种同旗分联姻的习惯,在汉军和上三旗包衣中特别明显,有些老人认为这和汉军以及内务府三旗的旗俗有独特性的缘故。

这里也可以看出清代旗人世家以什么标准衡量女主人,“针黹女工”即女红,自不必说。“操持家务”即统帅内宅,这种统帅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那种小家小户的算计和经营,而是说能拿主意,能做主,并且可以调配家中的各种事情。“支应门庭”即作为女主人参与交涉,清代旗人虽然也讲内外之分,但是女主人经常抛头露面,接应重要来客。这种情况必须嫡妻出面,这也造成了清代旗人嫡妻一旦亡故,很少有扶正着,多是继娶。

【清代民俗】

原文:只是他家人丁不旺,安老爷夫妻二位子息又迟,儒人以前生过几胎,都不曾存下,直到三十以后,才得了一位公子。

橘曰:

古时候生子存活率是比较低的,以笔者接触过的谱书,最极端的例子,《爱新觉罗宗谱》中曾有生育二十余子而只有两三位成人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旧时代医疗条件比较差,技术也达不到,所以孩子幼年时很容易夭折,就算长到了十岁左右,也可能因为患病早夭。

【旗人习俗】

原文:这位安老爷本是弟兄两个,大哥早年去世,止剩他一人,双名学海,表字水心,人都称他安二老爷。

原文:因他生得白净,乳名儿就叫作玉格,单名一个骥字,表字千里,别号龙媒。

橘曰:

高宗乾隆帝曾经下过一个上谕,说旗人取用字号是因循汉人陋习,从而加以申斥,认为旗人应该不取字号才是。不过这个上谕实际上并未起到什么效果。清代入关之初,即有旗人取用字号,到了晚清,则更多。清人笔记中称呼旗人,也多用字号,而罕用全名。

旗人家的男女幼年时都有乳名,而且不论男女,都常以“某格”命名,甚至有些人成年之后,就直接用这个名字作为了大名,如“常格”、“武格”等。某格一词实际上只有某一个字为大人所起,后面的格字为延音,又称呼作某哥、某哥子、某子儿、某儿。

原文:那时候公子的身量也渐渐的长成,出落得目秀眉清,温文儒雅。只因养活得尊贵,还是乳母丫鬟围随着服侍。慢说外头的戏馆、饭庄、东西两庙不肯教他混跑,就连自己的大门,也从不曾无故的出去站站望望。

橘曰:

大约在顺、康两朝开始,京旗由于文化的交流,就开始形成世家的规矩和礼法,到了康雍时期,则基本已经形成规矩,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规矩和礼法也愈发的加强。作者虽然说故事发生在康雍之际,实际上自己套用了自己所在时代,即晚清的情况。

原文:这房子虽说有几家本家住着,正所儿没占,原备安老爷、太太、公子有事进城住的,平日自有留下的家人看守。这家人们知道老爷回家,前几天就收拾铺设,扫地焚香的预备停妥。

橘曰:

本家将余下的房子给有需要的远亲本家居住,远亲居住的时候依礼让出正房,这在晚清的旗人社会里也有一定遗存。

原文:安老爷笑说:“这又是孩子话了,那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咱们旗人是没分的。也不是旗人必不配点那状元、榜眼、探花。本朝的定例,觉得旗人可以吃钱粮,可以考翻译,可以挑侍卫,宦途比汉人宽些,所以把这一甲三名留给天下的读书人,大家巴结去。这是本朝珍重名器、培直人材的意思。”

橘曰:

民间所谓“满不点元”的体现。旗人除却正式的科举之外,还有所谓的翻译科等。并且旗人以八旗出身,常能补任侍卫或者笔贴士,从而走向仕途,世宦门路广于民人,故而科举正途惯例的谦让民人,特别是在点元(解、会、状)一事上,也是如此,惯例避让。在状元这点上破例者只有晚清的崇绮,出身蒙古正蓝旗,同治四年状元。又及,这里体现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是旗=满,民=汉的分类,远比俗语所谓“满不点元”要精确的多。

【词汇】

原文:因此上把个小爷养活得十分腼腆:听见人说句外话,他都不懂;再见人举动野调些,言谈粗鲁些,他便有气,说是下流没出息;就连见个外来的生眼些的妇女,也就会臊的小脸通红,竟比个女孩儿还来得尊重。

橘曰:

“尊重”,这里是庄重、体面。

原文: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说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欢喜,又恐怕小人儿高兴,只得笑着说是“小孩子话”。及至太太又加上一番相劝,不觉得就鼓起高兴来,说道:“既如此,就依你们娘儿们的话,左右是家里白坐着,再走这一荡就是了。”

橘曰:

“娘儿们”,这里说的是娘和儿子。

原文:那太太同公子并内外家人不肯就睡,还在那里左盼右盼,看看等到亮钟以后无信,大家也觉得是无望了,又乏又困,兴致索然,只得打点要睡。

橘曰:

“亮钟”,即古时候五更的报晓钟声。

原文:列公,安老爷这样一个有经济有学问的人,难道连一个知县作不来?

橘曰:

“经济”,即经世济民为政之才。

其余,如“甚么”、“打起高兴来”、“罢嘞”,也很有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