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32)
雪漠《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开启《道德经》解读新视角。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它既是帝王之术,也是修道之术。这一章有点像概论,侧重于对道的本体性的表述,而不侧重于术。
【道常无名、朴】真正的大道是超越概念的,任何概念都不能概括和归纳它,它不是任何概念所能表达的。
“常”不是“经常”,而是“永恒”或者“不变”。道是永恒的,它有永恒的本体,没有人能够支配它。
老子还谈到“知常曰明”。知道什么是永恒的本体,就叫智慧。
人的一生中,有无数东西都可以随缘,都可以万变,但必须有一个东西是恒常不变的,那就是对信仰的追求。
“朴”没有任何颜色、修饰、装饰、造作和功利,非常朴素。可以理解为初心。
【虽小】道很小,因为你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它无处不在。
【天下莫能臣】没有人能支配道、调动道、命令道,但道可以支配任何人;一切都超越不了道,但是道可以超越一切。
【侯王若能守之】一般人认为“候王”是“君主”。虽然它有“君主”的意思,却不仅仅是君主,更可能是“主人公”,也就是人的主体意识。
“守”是安住,当你安住于自己的本体智慧,不为外物所转时,就叫“守”。
如果君王可以守道、合道,就是有道明君;如果修道者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一主体意识、自己的真心,并且能守住它,就叫“守止”。
【万物将自宾】“宾”是“宾客”,它是相对于主人来说的。当你守住真心,将真心作为你的主人公时,万物就自然而然变成宾客。一切可以井然有序,干扰不了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和合就会降下甘霖,但我觉得不仅仅是这样。从修道的角度看,“天地相合”应该是消除了分别心,达成一味,再也没有天地、好坏,高下的分别,圆融无碍。
【民莫之令而自均】“自均”所有众生都这样,就叫“自均”。所谓自均,就是存在于每一个有情众生的个体生命中,圣人不多,凡人不少,大象不多,虫子不少。它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智慧,是真正的天赋人权。
所有众生都不能命令道、制约道、左右道。
【始制有名】老子强调了道的无名,提倡修道者超越名相,但世界上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名相、概念、哲学和理论,该怎么面对?接下来,就讲这个问题。
“始制有名”,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万物还是一团混沌,刚刚出现的人类为了区分万物,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和概念。
【名亦既有】在大家心中,名相已经成了一种本有的、整个世界都认可的存在,修道者也被卷入天地不合、二元对立的世界。
【夫亦将知止】你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应该停下。
注意,学会拒绝、懂得分寸,明白过犹不及,也叫“知止”。换句话说,“知止”就是守戒。
【知止可以不殆】大家都明白,汽车需要油门,也需要刹车装置,否则就会车毁人亡。修道也是这样,治国安邦同样如此。隋炀帝和王莽都因为只踩油门不刹车,才会功亏一篑。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修道就像将天下河流引入大海,所谓引流,所谓引流,就是规划河道,让江河沿着河道前进,最终流入大海。
对于修道者来说,不守戒律就像江河决堤一样可怕。所以,修道者必须像河流沿着河道流淌一样,遵循修道的规矩和规律,知道什么时候该“止”,最后才能实现修道的百川入海。
【悟】
梦里有皎洁的月光,月光下是朱自清笔下清幽淡雅、安谧柔和,优美如梦幻般的荷塘。
我突然失重,像一只轻盈的蝴蝶流连、沉醉在这荷香如歌、流光溢彩的荷塘美景之中。
当我在一朵袅娜娉婷的荷花上逗留时,受一阵风的裹挟,乘着花儿穿越了时空,飘然降落在鹤发童颜的老子的书案前,瞬间变幻成求道心切的关尹子,洗耳恭听老子的谆谆教导。
道是什么?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守的某种规律,无有例外。它是变化之本,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它原本无名,为了便于讲说勉强称之为“道”。
为什么说是勉强?因为真正的大道是超越概念的,任何概念都不能定义、概括和归纳它。所有能用语言和文字描写出来的道,都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完全吻合。正如我给你描述一个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无论怎样形象逼真,都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也不能让你真正明白它本来的面目。
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有永恒的本体,即究竟的真理。知道什么是永恒本体的人就有智慧,就是“知常曰明”。人的一生中,有无数的东西可以随缘,可以变化,但必须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他的信仰和对信仰的追求。
做任何事都必须一门深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永远成不了大事。无论是做学问、学手艺、修道还是创业,始终坚定不移才能学有所成,劳有所获,人生才会有所成就。
修道者要保持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去除功利心、分别心、机心和欲望,修成那颗最本真、最纯朴、最透亮、最温暖的初心。当你的身心和生命都融入这颗心时,你就合道了。你就能够自主自己的心灵,安住于自己的本体智慧,不为外物所转。此时,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不能影响、动摇、威胁和诱惑你。你的心里永远充满着恬淡宁静,安然快乐。
但是,盘古开天地以来,万物一团混沌,人类为了区分万物,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和概念。在人们心中,名相已经成了一种本有的存在。而种种名相,成了束缚人们智慧的一道道枷锁。所以修道者要持戒,学会拒绝,懂得分寸,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明白什么时候要停下脚步,静静聆听内心的声音。
学会“知止”,才不会功亏一篑,所以,修道者必须像河流沿着河道流淌一样,遵循修道的规矩和规律,知道什么时候该“止”,最后才能实现百川入海的成就。
“闻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我正欲拜谢,老子一挥衣袖,卷起一阵风,我又乘坐莲花号穿越机,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