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的过程
一、产品目标分析
产品的最终目标就是商业价值,脱离了商业谈产品并不现实,一个好的产品是在商业利益和用户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合理的兼顾两者。
明确了方向有助于设计师时刻围绕着产品目标开展设计方案,而不至于在完成大部分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设计与最终的目标相差甚远,不得不返工重来。没用明确目标而急于开展工作,不仅不利于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影响预期设计的效果。
二、业务需求分析
一般从两大方面分析业务需求,业务目的和业务目标。业务目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和内容,通过这些功能和内容我们能实现什么样的效果,业务目的最终是服务于我们的业务目标的,而检查业务目的最终的成效就是能否实现我们的业务目标。
三、用户需求分析
1、发现用户需求
定义需求:目标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被解决
需求来源: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可以从以下五点分析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社交需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需求(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一定的目标)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越是底层的需求痛点的刚性就越强,越往上需求的强度就逐渐减弱,无论在哪个层次上,都是需求发起的本质。
需求的发现:
●直接体验:比如你要做一款旅游的产品,要找到好的切入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旅游一圈,在旅游的这个过程中,发现有哪些问题需要并可以被解决,把这些痛点找到,成为你产品的切入点。
●间接体验:比如可以头脑风暴,用户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竞品分析,应用商城的用户留言等等。
2、判断用户需求
●需求的价值:是否是迫切的、是否必须解决、出现频率是否高、持续时间是否长
●需求能否被解决:调查是否有人解决了这个需求,如果没有解决,要看看为什么没有解决,关键问题在什么地方,现有的技术能否满足这个需求
●用户群的数量和商业价值:判断目标用户的数量以及存在的商业价值,如果这个痛点的目标用户只是极少数人或是商业意义不大,那我们就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因此分析目标用户成了下一步工作。
3、定义用户需求
●明确需求:我们不要光听用户嘴上怎么说,重要的是要去观察他们的行为。当用户跟你说,希望提供某一个功能的时候,你要去观察这些用户,他们有哪些特征、经验、场景和行为,以及期望得到什么效果。这里比较著名的福特例子就是:用户想要的更快的马,虽然表现需求是要马,而当时造出了第一辆汽车,因为汽车比马更快。所以后面汽车是开始广泛使用了。我们不能只听用户说出来的,多去观察他们有些什么样的行为,去分析用户的内在动机和原因。在明确了目标用户和对用户的调研分析,以及故事板的描绘,我们可以利用交互设计的五要素对用户需求进行定义。目标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通过哪些媒介,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去完成他们的任务。基于场景分析的需求才是有理有据,而不是设计师的自行脑补。
●管理需求:在明确完用户需求之后,则需要对杂乱的需求进行归类和整理,并对需求的优先级做出合理的排序。
四、产品需求分析
1、需求的来源:
2、评估产品需求
产品所处的阶段不同,对产品需求的先后排序也有要求。产品的开发初期要求产品人员快速开发快速推向市场,快速试错及时调整,在正确的时期快速战有市场,那么这个时候只需求满足基础的功能需求,在产品后期的更新迭代中去完善我们功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产品需求分类:
KANO(卡诺)模型分析法:
●基础型需求功能:有也不会产生多少好感,没有体验就很差
●期望型需求功能:有了体验提升,没有体验下降,往往为核心功能
●兴奋型需求功能:有了体验提升,没有也不影响,这种兴奋需求可能在开始阶段让用户有到新鲜感,时间长了就会慢慢淡化
●无差异型需求功能:有与没有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属于可有可无的
●反向需求功能:有了反而影响用户体验,属于反人类设计
需求规划:
●在种子期:目标是为了做验证,所以一般采取mvp的模式,用尽可能少的功能实现用户需求,一般优先实现基础型需求功能和部分期望型需求
●在成长期:需要产品不仅能运行起来,还需要吸引更多用户使用,要稳定,安全的运行,这时候需要完善的基础型功能和期望型需求,以及部分兴奋型需求功能
●在成熟期:需要变现,这时候可以引导用户消费,考虑做广告,其他商业渠道等反向型需求功能
●在衰退期:用户增长放缓,可以做一些兴奋型需求功能来刺激用户,找新的增长点,也可以找新的期望型需求,满足用户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3、确定产品功能
明确用户角色、设置角色任务、梳理任务关键节点、设计产品功能(在每一个关键节点基于实际需求进行发散,最后串联起来形成了产品的功能)。将需求转化成具体功能是关键的一步,也决定了最终实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