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之想要啥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542天,2024.05.08
之前就和老师们探讨过,如果要分享“焦点解决”,以最简单又能最接地气的方式同时还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需要,要如何去架构以及填充内容?听上去似乎很难做到,毕竟众口难调,尤其是还牵扯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老师想到了“焦点”课是的“财富大盘点”,或者是“五个聚焦”,又或能否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将“焦点解决”核心内容贯穿其中,等等。某一个“点子”听起来都很好,也具操作性。只是从“想”到“做”时,发现总是缺了点什么,不如想的时候让人兴奋、激动、满意。昨晚《尊重与希望》读书会上,有老师分享自己日常如何排解情绪时说到:每当我有情绪时,就会问问自己,我这样生气,对方知道吗?这样气自己值得吗?生气带给我什么?这是我想要的吗?是的,我想要的是啥呢?健康(累是累不死人的,气却可以气出毛病来)、和谐(如果多做点能让家庭氛围更好一些,这似乎也不是什么事。毕竟靠自己更能靠得住,期待别人意味着给自己找不痛快)。所以,当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时,气也就烟消云散了。的确,一句“想要啥”,突然打开了视角。常听“想要啥?拥有啥?能做啥?”但就是没有往分享“焦点解决”上去想。对于“想要啥?拥有啥?能做啥?”再理解起来,它们就像是万能神句。放在绝大多数人和事上似乎都适用。日常不论是怎样的情绪,若能用“想要啥”来思考,或许就少了许多“战争”、“内耗”、“失望”、“沮丧”、“挫败”……多了希望感、可能性。所以,让我想到了,可以从这三句话切入,既把“焦点解决”的核心内容(目标、资源、一小步)一一呈现,还能很好地贴合每个人的当下的情况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未来等,同时结合当前拥有的内外资源尝试有助于目标实现的可行的下步行动。全程都是围绕当事人自己的想法、想要的、以及拥有的在思考,而非是“我”告诉当事人要怎样。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想要的不同、拥有的不同,方法也不同。没有好坏,只有是否适合,所以当事人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对自我负责的掌控权。想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心灵自由的学问,它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三句话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不信,可以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