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1·8|君子不重则不威
孔子在这里讲了君子的几条原则或者要求,一是要“重”,二是要“忠信”,三是的敢于改正缺点。对于本章的句读,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句读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有的句读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按照第二种句读,也有相关的证据支持,比如在《学而》第4章,曾参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他每天三省的内容之一;在《学而》第7章,卜商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他认为有学问的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种句读也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讲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要自重。自重,就要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然后才能有威严,学习也才能真正沉下心来。学君子之道、行君子之道须有威,有威而后其言行可信于众,若不自重则不能有威信。一个不自重的人,必内心轻浮。内心轻浮,则学习态度就不够端正。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近代的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清朝陆陇其《松阳讲义》说,“学必深沉而后能固,不重则浮;学心镇静而后能固,不重则躁。”
一个人要学习,首先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自己内心要端正,也就是孔子说的“重”。孔子在这里对君子的第一条要求是要自重,并延伸讲了与学习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首先要自重,你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威信,别人就看不起你;你不自重,学习就没有根基,学起来就得不到巩固。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外表上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孔子讲的第二条要求,是为人要忠信。孔子认为,交朋友要诚信,朋友都有各自的优点,要和自己一样的交友。但是,孔子主张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吗?不是的。根据前面的讲解,“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这里的“不如己”,是指道德品性不同于自己的人。“如”是“和……一样”的意思。“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要和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交友。忠,就是忠诚,忠诚于自己,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信,就是让人信任,办起事来让人相信。《易·乾》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忠信,是君子必备的品格。具有忠信品格的人,往往也是同时具有其他良好品格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衡。”
孔子讲的第三条要求,是要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有过错了。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说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21)
孟子也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现在的君子啊,哪里只是将错就错?还编造出一番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辩白。
人总是会有过错的,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总而言之,能够认识到自己错误,并且能够敢于更正,无疑就是君子。《论语·卫灵公》第30章是这样说的: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15·30)
本章在《子罕》篇重出。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子罕》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