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墙话板三月听我说

《格局》有感

2022-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Jacob_胡云飞

这本书很好,强烈推荐!

前言

  早就听说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就听了第一季,第二季听了小半,后来就没太多时间去听了,于是想着还是阅读纸质的内容可能会更快一点,于是就有了这本《格局》,确实同书名一般,书中处处透着“格局”二字,这不禁让我在欣赏吴军老师的思想同时,也感叹于吴军老师的编著能力,能把自己的那么多篇文章中,那么多思想中,凝聚出这一本书来。
  
  其次,我想表达在我上大学之前,心中是没有所谓“格局”的概念的,那个时候完全是凭感觉做事,后来在恩师的引导下,在自己的实践中,我慢慢明白了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格局”,然后我也向其靠拢。

  本书一共七章,从“自身之外的力量”,“自身的力量”两个方面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格局”,或者说,怎么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自身之外的力量”是指所谓的“上天”,所谓的“命运”,或者它也有很多其它的名字——“佛”,“耶稣”......就算是无神论者,心中也有自己的上帝——它可以是头顶的星空,也可以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总之,那是超出个人能力之外的力量,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力量,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

  无论多么强势的人都难逃命运的安排,认命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的生活态度,可能有人会觉得,认命太消极、太迷信。其实恰恰相反,不认命才是迷信!所谓不认命,就是以为世界上所有事情自己都能控制,这是一种妄念,是对自己的迷信。而事实上,不确定性是我们这个世界固有的特征。

  “自身的力量”是指我们在生活中的节奏应该如何保持?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在生活的节奏中,会有酸甜苦辣,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以及我们终将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我们对未来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正文

众利勿为,众争勿往。

  特别灵验,一学就会的成功秘诀肯定不可能有,因为如果真的有,大家都照着做,那这些秘诀就不起作用了。这就如同在森林中,即使有一条捷径,如果大家都去走,也会变得拥挤不堪,捷径反而成了阻塞不通的道路。

  如果说,真的要问那些特别成功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就是格局都超乎寻常的大,他们往往是否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有非常明确的方向,然后用正确的方法沿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他们并不贪图步伐有多大,但是因为从来不做南辕北辙的事情,反而总是先人一步到达终点。相反的是,一事无成的人常常跑得很快,却在锲而不舍地兜圈子,或者受到环境的诱惑而不断改变方向,甚至干脆背道而驰,几年、十几年后回头看,又回到了起点。

  格局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同,同样一个时代,有的人看到的是繁荣,有的人看到的是衰退,这样两种想法在面对选择时,最终达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而大格局的人,能更清楚的知道真相。

  格局大的人追求的是重复的成功可叠加式的进步,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做得快、做得漂亮。对大多数人来说,获得偶然的成功并不难,难的是逐渐让成功从偶然变成必然。

  二流的网球选手,偶尔也能发出ace球(发球直接得分),但那种成功很难重复。而顶级的选手能够在每一场比赛中不断发出ace球,如果仔细分析二流选手和顶级选手的动作,就会发现二者有巨大不同,后者不仅动作标准,更重要的是,每次发球动作的一致性极高,简直就像一个发球机。

  可叠加式的进步来源于做减法,聚焦于自己的特长,这样做了,即使起点低,10年后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

  如果用10个字来概括获得大格局的方法,那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任何人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能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得多的自己。

  曾文公讲:“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如果我们过分相信自己所谓的才华,其实就将最终的格局限制在自己当下的水平上了。

  所谓的“天意”,大抵上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无法预测的事情”,夸张来说,就是“蝴蝶效应”,但是生活中的变量太多了,你无法知道所有的“蝴蝶”,哪个扇动了一下翅膀,就把你的事情搞砸了,这就是要相信自己无法掌控所有的事物。

  人们在深陷绝境之中,常常会进行“祈祷”,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但有一则故事告诉我们,奇迹能否出现,其实和人的主动性有关系:

  从前,有一位虔诚的教徒,相信上帝能帮他解决一切难题。有一天他的房子着火了,他被困在里面,当消防员来的时候,这个人拒绝了消防员的帮助,他说:“我不走,我在等上帝来救我,他一定会来的。”消防员怎么也劝不动,后来火势太大,消防员不得不离开家,然后让消防局派了一架直升机来救他,直升机放下软梯,让他赶快爬上来,这个人依然不走。

  最终这个人被烧死了,在天堂见到了上帝,说:“上帝,我那么虔诚地信奉你,你怎么不来救我?”上帝回答:“我第一次派了消防员去救你,第二次派了直升机去,可是你坚持不走,我也没有办法。”

  我在生活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体验,积极主动做事情的人很少,甚至我常常说,只要你具备了主动性,哪怕其它的素质都很差,最终你也能够脱颖而出,可即便如此,能这样做的人仍是极少。这就说明了“主动做事”有多么的重要。

  在没有听到反对意见之前不要贸然行事。

  美国议会里总有一些提反对意见的人,甚至有人为了反对而反对,有些时候,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是很清楚的,直接投票否决就好,他们却仍要争辩那么长时间。

  这是因为凡事总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当大家一致觉得一件事只有好的一面时,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坏的一面,很可能是大家认识不够深刻,没有看到一些盲点,而那些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一旦发生,后果可能极为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

  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习惯先听反对意见,把各种可能的坏消息都考虑到了,再决定是否要做。因此,如果一件事大家都觉得有好处,反而通常不要去做,因为那些事情,要么是有大家都没看到的风险,要么众人都觉得有利可图,其实已经没有利润空间了。——众争勿为,众利勿往。

  分享利益,独立决定。

  假如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在这件事上帮助过你的人,哪怕是吃饭的时候有过一点指导,也要在这件事做成的时候,把他们的名字说出来,这就是要分享利益,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和你合作。

  另外,当我们在管理中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要为了管理的效率,可以不必什么事情都很正式的把大家都召开到一起,只需要几个代表碰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提高很大的效率。

  不要因为小恶而忘记大善。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到美国读书的中国人几乎都是靠学校提供的奖学金生活的,六年读下来,就是当时的200多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学校对这些留学生可谓是有“大善”。当然在享受这些福利的同时,这些留学生难免会受到教授的一些剥削,分派一些杂事给这些学生,这种事情做多了,就会导致晚几个月毕业。这种事情对一些人来讲是“小恶”。

  但是,“小恶”相比“大善”,毕竟量级小。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勿以小恶而往大善”坚持了下来,也有人坚持不下来而中途退学或转学,退学的,后来的结果一般都差不少;而转学的会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毕业后到了一个好的单位,这是一件大好事,当然,在工作期间一定不会一帆风顺的,有时同事会排挤你,有时上级会不公正,但是如果这家单位值得你为它工作,遇到的麻烦就属于“小恶”,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能因为一件坏事把所有的好事都否定了。

勿因人之短护己之短

  张三闯了红灯,被交警拦下处罚,张三辩解道:“我看见前面一个人也闯了过去,你怎么不罚他?”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张三骂了李四,当你要批评并处罚张三的时候,张三会说是李四先打了他。言外之意,如果不是李四先动手,就不会有这个结果。

  当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事论事,先把当下的事情解决了,其他事以后再说。——对于理性的人来说,他们通常不会问做错事是否有理由,而是确定当前是否做错了事。

  人贵在自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能力的边界,在这个边界内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至于结果时好时坏,不妨泰然处之。尽人事,听天命。

  当你要完成一件很大的理想时,别人可能会质疑你:“你这些真的能实现吗?”你可以回答:“问心无愧是我唯一稳得的报酬。”

  言外之意是说,即便天命难违,事情最终没有做成,但做事尽全力之后,我们也问心无愧。

  舍得止损,才能斩断厄运。人这一辈子总会有好运气和坏运气。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一次好运气并不足以改变命运。但对很多人来讲,一次坏运气足以让人倒霉很长时间,造成长期心理阴影。更严重的是,这些坏运气会被放大,形成蝴蝶效应,产生雪崩式的灾难。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很多人为了弥补一个小的错误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比如有的人早起晚了,为了赶上早晨的会议,超速开车,被警察拦下,既被罚款扣分,还耽误了更多的时间。或者一些人在考试时为了死抠一道做不出来的题,把整个考试搞砸了。

  要思考,就需要慢下来。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是因为我们太匆忙、太着急,以至犯了太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当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时,可以更正很多明显的错误。

  我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感悟,我的思考常常在我慢下来的时候才会有,只是我慢下来可能不是主动的慢,而是被动的——比如我感觉有点累了,或者我的思想告诉我需要停下来,我就会给自己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思想和近段时日的事情。

  上天不会亏待一个真正努力的人,但也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

在公司中特别忙但是绩效差的人,通常有三个毛病:

1、干了太多不该干的事情

  比如不会拒绝,在公司中有同事求帮忙就一口答应,不惜耗费一整天的时间,最后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需要加班加点的去做,但是因为任务总最后一刻才交,绩效并不好。

  另外,很多人平时做事情是很有原则、判断力的,如果是陌生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他们未必会耽误自己的时间,但如果是亲朋找上门来,原则就没有了。

  通常,我会有两个尺度来判断帮还是不帮。第一,不帮违反原则的忙,以及自己帮不上的忙。后一种情况下,要第一时间告诉对方,免得对方有不合理的期望,反而耽误了事情。第二,分清哪些问题该由他们自己解决,哪些需要我帮忙解决。对于前者,我通常会客气、坚决地回绝。

  我们需要分清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好先生”。

2、喜欢同时做很多事情

  绝大多数人没有一心多用的能力,如果一心多用,不仅不能多做事情,反而会因为来回切换任务而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导致错误不断。

  当脑子里的任务积压过度,一开始可能只是出现一些小问题,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但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务积压得越来越多时,大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航空界有一个安全飞行法则——海恩法则。海恩发现,没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大约30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事故,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出现问题,不代表那种做法就是安全的。比如,一边开车一边发微信,每一次都是上千起事故隐患中的一种;被别人按了喇叭,就已经上升到未遂事故了;如果还不注意,早晚会被警察扣下,或者发生交通事故。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小错不断,无论成绩还是绩效都好不了。

3、迷信所谓速成

  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一条捷径——付出最少回报最高,殊不知如果捷径真的有,大家也都会前去,捷径也就消失了。 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南辕北辙。


  解决上面这三个问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本性难移,简单在其实只要把做事的节奏慢下来,先动脑,再动手,做完事情再审视一下自己的得失,评估一下效果,这样自然效率就会提高,收益也就随之而来。

  打高尔夫球的人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第一球没有打好,就想第二球超水平发挥,追上一些距离。在这种急切心理的作用下,动作常常变形,第二球也打不好,于是陷入一种可怕的“厄运链”,永远走不出去。

  而再看我们自己,越是落在别人后面,就越想通过并行处理来多做点事情,结果错误百出,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做减法,把各种不必要的事情从清单上删除,而不是花更多时间在低回报的道路上狂奔,那样只会让人生失控。

  当我们的人生遇到困境时,我们首先应该慢下来,斩断厄运链,然后重新审视目标,做减法,讲究效果。

  慢下来,可能是走出“越穷越忙,越忙越穷”怪圈的方法。

  对于智者,我总是对他们带有敬意,对他们的行事方式,一言一语格外留心,力争将他们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并且在行动中一点点改掉我不良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在见识和能力甚至运气上,都提升了一个等级。

  明白量级这个概念,在人生中要实现量级的突破。比如10001>10000。一个人有了1万元,再给他1元,他也会拿着,因为蚊子虽小也是肉。但是对合格的专业人士来讲,10001和10000是一回事,他们不会做画蛇添足地事情。

  这就如同一个橘子再加上一粒芝麻,和原来地橘子相比没有什么差别,有时候,多看芝麻一眼,反而可能把橘子丢了。

  几个小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远比不上一个大量级的东西。我们要重在提升自己的量级,而不是数量。

  我们总是希望朋友越多越好,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出于各种原因失去朋友。

  失去的朋友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因为人生经历的变化而无法维系的朋友,比如毕业后渐渐疏远的朋友。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和遇到的人都成为长期朋友,和这些朋友分道扬镳,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不太会令人感到遗憾。第二类是因为交友不慎结交的假朋友,失去也不可惜,如果一开始就少交这样的朋友,我们的生活会更好。第三类则是因为彼此没有处理好朋友关系而失去的,事后回想,常常会让人怅然不已。

  我们能做的就是设法避免深交第二类人,处理好和第三类朋友的关系。

  朋友的关系分为很多的类型,常见的可以归为三类:合作型,依靠型和暧昧型。第三类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下面主要分析前两类。

  合作型朋友需要我们付出,放弃一些私心,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谋求最大的共同利益。合作型朋友关系破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同甘共苦的事业伙伴分道扬镳。——在重大利益面前不讲情面,损人利己是人性的弱点。

  避免合作型朋友破裂的方法有两个。第一,将丑话说在前面,尽量避免损害友谊的事情发生,或者在发生时减少损失。第二,不要跨纬度地帮忙或者请求帮忙。朋友地合作关系是有维度地,不是全方位地,比如球队队友之间首先是一同打好秋,然后是在生活上互相照顾。

  人都忍受不了孤独,摆脱孤独,就会有依赖朋友的需求,这就是依靠型朋友。

  避免依靠型朋友破裂的方法,就是不管两个人地位如何,都需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否则,即便一方示好,关系也难以持久维系。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悲观主义者?一个原因是,悲观主义的风格能够减轻悲剧对我们带来的打击。悲观主义者时常会想,世界很糟糕。怀着这样的想法,当悲剧或者厄运真的发生时,由于在预期之中,他们会觉得打击不那么痛苦。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防御性悲观。然而,悲观主义虽然能够减轻痛苦,但是不能解决问题。

  悲观主义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恐惧未来。虽然它促使人们小心谨慎,但会让人瞻前顾后,失去应有的机会。我们的世界并非那么灰暗,即便有挫折,也是暂时性的,积极走向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互联网时代从来不缺乏免费的内容,最珍贵的资源是我们的时间。不要花太多功夫读那些免费,廉价,但是质量低的内容,读它们不仅浪费时间,甚至会误导我们。未来是一个过剩的时代,物质会过剩,内容也会过剩,最宝贵的是人的时间和注意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