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清晨20221225——育儿育己:失望过后才明白希望的美好,
平安夜的夜晚,一点也不平安。
一夜都没怎么睡觉,还好是有惊无险,虚惊一场。
但还在低烧咳嗽的我不得不接岗归位,和队友互换了房间。
早上女儿一醒来就问我:“妈妈,圣诞老人怎么还没来啊?我的圣诞礼物还有吗?”
我忙说:“可能圣诞老人也阳性发烧了,要么在家卧床休息或者路上晕倒了。不过你放心,礼物会有的,只是要晚一点。”
“哦,那会有人陪着圣诞老人照顾他吗?”
“嗯……应该有的吧!”
圣诞礼物其实也提前买了,还特意在京东买的,想着时效快一点不会耽误,没想到现在也一样很慢。大概是阳的人员太多了,效率就跟不让了吧!
以前每年的圣诞节我都会特意布置一下,还假装圣诞老人给两个孩子每人写一封卡片信随礼物一起送给孩子,今年这次是没力气折腾了,就留着身体恢复好一点、元旦再给他们个跨年惊喜吧!
失望过后才明白希望的美好,伤病过后才知道平常的珍贵。
凝飞早练晨读20221225家庭教育心理学习分享——你的过度关心,正在伤害孩子
老话讲:“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为人父母,为孩子操心好像总也停不下来。
恨不得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好及时给他提供帮助;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想把最好的都给他;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把他培养成优秀的人······
关心孩子,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家长“用力过猛”,过度关心,反而会引发更多问题。
一、过度关心,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
每个人都希望能对自己的事情做主,做起事来才会更加主动自觉。
从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才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家长应该把主导权教给孩子自己,给他留出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管理。
家长的角色应当是咨询顾问,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或提醒,不要过度干涉、管控孩子的事情。
二、过度关心,会抑制孩子的生命力
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有这个通病:总觉得孩子不懂事,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看不见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比如:孩子爱吃苹果,想买苹果吃,家长却认为草莓更有营养,让孩子买草莓。孩子不愿意,家长就骂孩子:“真是不识好歹。”
孩子喜静,更喜欢待在家里,看书,画画,家长觉得多出去旅游对孩子好,不顾孩子的厌烦,非要带孩子出门,结果孩子玩得并不开心。
家长认为自己是关心孩子,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忽视和否定,家长看不见自己的感受,也不在乎自己的想法,自我价值感低。
在家长的逼迫和控制下,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意志做事,缺少对生活的掌控感,内心压抑,很不快乐。
这种过度关心,也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孩子满腹怨气,家长觉得孩子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圣贤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即使自己很喜欢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这项原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你所喜欢的事物,不代表孩子也喜欢;你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不代表孩子也是这么想的,更不代表孩子做了你期待的事情之后会觉得开心、满足。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真实地生活、成长的孩子,才能真正地活出生命力、创造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会人生的幸福。
关心的前提,是看见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家长不要让自己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否则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三、过度关心,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生活中,家长许多过度关心孩子的行为,就会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比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动不动就去嘘寒问暖,给孩子送水果、倒水;
孩子堆积木、画画、玩沙子的时候,在一旁指手画脚,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甚至直接动手帮孩子做······
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家长的突然打断、干扰,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破坏了孩子专注做事的体验,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差。
家长的关心要适度,尤其是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随便去打断、指导孩子,给他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发展注意力。
陪伴孩子时,家长可以在一旁静静观察,或是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主动和你互动时,再参与其中。
总而言之,教育的智慧,离不开适度这个原则。家长再爱孩子,关心也要适度,给自己和孩子之间留出一个恰到好处的空间,孩子会发展得更好,家长教育起来也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