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带着枷锁
公元1587年,为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很平常,没有什么大事情发生,平平淡淡。非要找点事情,那就是这一年大清官海瑞和军事家戚继光去世,除此之外,没什么可说的了。与此同时,这一年,在大洋彼岸的,西班牙舰队正在出征英国,这对安然处之的大明王朝并没什么影响。
万历十五年是无关紧要的一年,英文版书名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事情的发生大部分都有迹可循,也会在以后产生影响,这一年发生的很多小事给明朝覆灭埋下种子,同时,也是以前所遗留的症结。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明朝的治国理念,以及为什么明朝会从唐宋繁华倒退到落后的农业社会,以及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中国2000多年以来,一直推崇儒家学说、知礼讲仁,统治者为了统治人民,在思想上要禁锢,这个时候,儒家学说教人以伦理道德,克己复礼。在明朝以伦理道德统治人民这个思想理念达到最高峰。作者黄仁宇的观点是,历代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制,在明代到达顶峰,道德不能约束所有问题,这是根本问题的所在,妄想用思想道德统治,但作为人,是有私欲的。这就导致了在书里提到的人物通通都没有好下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的,从小是一个贫农家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这个经历对他在未来登顶后的治国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当他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人以后,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他的辛福感很简单,吃饱穿暖,没什么多余的想法,可能还有个想法,我的想法就是全天下,我怎么想全天下就需要怎么做。可能是这样一个偏执的思想,这也给明朝带来灭亡埋下伏笔。
穷人都是很节俭的,有时候节俭到无法想象。这个时候朱元璋也认为必须节俭,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要清廉节俭,所以明朝的公务员薪水少的可怜,薪水少大家都想赚更多的钱,那么贪污也是必然的了。在思想上也是一样,朱元璋是个很操心的祖宗和皇帝,为了他的子孙,他制定好了一切规则,让他的后代们不用带脑子生活,按照他的安排就行,这在一定意义上算是思想禁锢。对官员人民则是,礼教道德的教育,做人当没有私欲,要正面要积极,这才是父母官,欲望是不能有的。这在根本上犯错了,是人都会有欲望。
1、道德对皇帝的戕害
万历十五年,是万历皇帝人生的分界线,万历十五年以前,他是一个积极向上、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严格得用道德约束自己。在万历十五年以后,与之前形成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对立面,谁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万历皇帝变化会这么大,从这以后,长达30年不上早朝,创下历史上皇帝不上早朝时间最长的记录。万历皇帝变化的原因主要有2个,这两个原因的本质都在于道德伦理对人的禁锢和伤害。
第一个原因,要从万历皇帝小时候说起。万历9岁就登基了,他的老师之一就是首辅张居正。这也是对他影响非常大的一个人。老师对万历皇帝的教导一切都是从道德出发,比如,小时候背书,万历贪玩,没有背出来,那么老师就立即拿出严师的身份来质问他,你怎么不好好准备,这怎么这么不认真的巴拉巴拉之类,让小皇帝羞愧、无地自容。这也是一个背书上升到道德层面的问题。很简单,就像我们小时候,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就会说,拟对其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吗,我们那么辛苦,这就会使我们无地自容,觉得太对不起父母了,差不多是一个道理。
在平时,张居正也会教导万历节俭不要铺张之类,对于爱好,皇帝也并不需要,只需要知道做皇帝敬重天道、效法祖宗就好了。作为一个皇帝,是悲哀的,他并不是作为一个人存在于这个帝国和社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需要存在,这使万历皇帝一生带有悲剧色彩,不能释放自己的个性。
这个时候,年轻的万历皇帝并没有看透一些事情的实质。在1582年,万历敬爱的首辅以及老师,张居正突发疾病去世,万历悲痛不已。不过随张居正的去世,他的那些公开的只是碗里不知道的“秘密”被公开,大臣相继参奏张居正。万历才知道,原来满口节俭正直的张居正,竟然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他表面仁义道德,实际却是一个私生活及其腐败的人,玩弄权术、贪污腐败、出行搞排场,这简直颠覆了万历的三观,从这一件事情上,万历发现这些人都是表面一个道德君子,里面腐败至极。
第二个原因,到的压迫让万历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在万历作为皇帝的生涯上,所有人都不把他看做一个人,文官们希望他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这是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需要,他的母亲也只是把他看做一个执行帝国主人的任务的机器而已。如果万历是个没有思想的人,那不会有什么痛苦,偏偏万历是个聪明的有思想的皇帝。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生挚爱,郑贵妃。郑贵妃的得宠在于她把万历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认了,她带给万历精神上的补充。
可悲的是,两人矢志不渝的爱情的开始,给王朝埋下了一个政治危机。也是万历彻底不上早朝的导火线。
1587年,万历想立自己喜欢的三儿子,也就是心爱的郑贵妃的孩子,比起大儿子,万历更喜欢这个三儿子。正统儒家规定的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三儿子既不是帐子也不是嫡出,在一道德为治国标准的大明王朝,万历的这个愿望是不被文官集团允许的。文官都站在道德角度告诉万历这是不符合礼法的。大明王朝作为一个以道德治国的农业社会,文官集团实际已经成为社会制度的主人,皇帝只是这个制度下的一个产物,那必然是做不了主的,这导致万历很郁闷,这一年以后,万历和文官集团,长达30年的对立,也开始不上早朝。
一个人对立一个集团,万历失败是注定的。当万历躺在他的陵墓里的时候,左右两边陪他的一个是正统皇后,还有一个是皇长子(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的母亲。他心爱的郑贵妃没有资格陪在他身边。原因也是道德伦理不允许。这是万历从登上皇位开始就要接受的一个悲剧命运。
2、道德对官员的戕害
按照文官集团代表道德伦理的一方,那么官员之间算是一个集体。大家都是明面带着一个道德君子的面具,背地里都是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福利。这样就导致,这中间要是出现另类,那就会直接损害他们的利益,这是不允许的,必须是要除掉的。《万历十五年》里的清官海瑞、军事将领戚继光、思想家李贽都是处于文官集团的对立面,他们严重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海瑞,一个偏执的道德楷模。作为一个从小熟读四书五金又认同依法治国的人民公仆,清官海瑞,信奉着朱元璋的教条,按照圣贤的教导奉献自己的一生。
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官员需要假装的那一面,也仅仅只有一面,在他的身上没有看不到的一面。所以当腐败的官员利用职务之便满足私欲的时候,海瑞总是会从中阻止,希望改变这种社会风气。这样做直接就会损害文官集团的利益。所有官员都不喜欢他。海瑞被拍去做一个无关紧要的闲散官员的时候,他是以一个道德楷模来被升职任用的,这是社会的需要,因为这是个以道德为标准的社会,需要榜样以示天下百姓。但实际上,所有官员都讨厌他,海瑞的存在和他的行为有害他们的利益,这也就造成两边对立的结果。到海瑞去世,所有人都吐出一口气。
海瑞的悲剧在于他的思想和行为,只存在一个乌托邦社会。他是一个信守洪武皇帝朱元璋教条的人,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实际操作是行不通的,这里面存在的变量是人都有他的私欲,不可能做到禁欲君子。这是这个制度的失败之处,也是道德制度下的社会不允许海瑞施展他的才能的地方。
戚继光,“禁欲”帝国下的孤独将领。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各个朝代就开始压制武官,统治者们认为,武官的危害大于文官,武官有谋略和兵权,他们要覆灭一个王朝很容易,至于文官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有那么大能耐。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就一直重文抑武,武官地位都很低,武官的不被重用和抑制,直接就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衰弱,那么当外族侵袭,就没有办法能够抵抗。
戚继光作为一个明朝特别杰出的将领,如果他被重用,地位和权利就会上去,一旦上去,那么武官可能就会和文官集团分庭礼抗,这个以文官集团为主体的权利会被分割,他们辛苦保持的平衡会被打破,所以,戚继光的作为会被文官们阻碍,他实行的一切军事行为都变得困难重重。如果他只是一个无脑将领,就没什么,这根本不是威胁。戚继光作为一个军事天才,首辅张军政执政的时候重用他,在军事上,明朝或许将会有所改变。张居正去世、被打压以后,戚继光被文官集团除去。
1588年,戚继光被革职。明朝的军事边防也跟着戚继光的离开失去最后的机会,30年后,明朝的军队不堪一击。满金的努尔哈赤在慢慢崛起,明朝灭亡进入倒计时。
李贽,一个矛盾的思想家。他和海瑞一样,他们的思想基础都是建立在四书五经的道德上。李贽在生命后期开始寻找个性的自由发展。他觉得人都有自己自私自利的一面,在此基础之上,他又不能脱道德伦理的教条,这是他的矛盾所在。
寻求个性解放,又和文官集团不相容,触及到他们的利益,在解放思想上,不是文官集团能够掌控的了。
小结: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完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社会发展的进程,必然受到限制。
官员的腐败由于此种社会制度,造成政治、精神、经济、军事上的落后是必然的。道德的禁锢,伤害的是出于它对立面,想要冲破枷锁的人,但社会的制度趋势是他们个人微不足道的那点挣扎没办法突破的,这也造成了这些想要释放个性的人的悲剧。
一个国家的成型和它的长治久安,只依靠道德教条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法律来维持,制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