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读曾国藩《挺经》每天写1000字

读曾国藩《挺经》37

2019-01-12  本文已影响4人  山谷清风

成大事者,不纠结。

诗人解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三卷竣法上篇。

世风既薄,人人各挟不靖之志,平居造作谣言,幸四方有事而欲为乱,稍待之以宽仁,愈嚣然自肆,白昼劫掠都市,视官长蔑如也。不治以严刑峻法,则鼠子纷起,将来无复措手之处。是以壹意残忍,冀回颓风于万一。书生岂解好杀,要以时势所迫,非是则无以锄强暴而安我孱弱之民。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扰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独不然。 

世风渐不淳厚,人人各怀不安分的心思,平时造谣惑众,希望天下大乱好趁起作恶为害,稍对待他们宽容一些,就更加器张放肆,光天化日之下在都市抢掠财物,将官长视同无物。不用严刑峻法惩治他们,坏人就会纷纷涌起,等将来酿成大乱就无法收拾了。因此才注重应用残酷手段,希望起到哪怕点滴的作用,来挽救废破坏的社会风气,读书人哪里会喜好杀践,关键是被眼下的形勢所通迫。不这样,就没办法铲除强模暴虐之徒,安抚我们软弱和平的人民。放牧马群,去掉害群之马就可以了;放牧羊群,去掉扰乱群羊的坏羊就行了。治理民众的道理,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在湖南求学,以学诗文、准备和参加科举应试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中进士、点翰林后做京官期间,这一阶段结识一些良师益友,进行修身方面的训练,积累了兵部、户部的工作经验,第三个阶段是办团练、组湘军的时期,从受各方排挤、不被皇帝信任,既无权也无钱的在籍侍郎,到拥有几十万威武之师的湘军统帅,并成功镇压太平军,取得不世之功,第四个阶段是总督两江,战后重建江苏、浙江、安徽和办洋务的阶段。

关于治军,曾国藩异常严格,湘军招募的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这样的勇丁,即听话,好管理,又有战斗力。对于将领,曾国藩坚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信条,按照智信仁勇严廉明的理论,挑选和培养将领。湘军采纳戚继光的练兵法方法,并采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前期的湘军有非常强的战斗力。

关于治民,曾国藩主张“乱世须用重典”,“以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在刚开始办团练的时候,为肃清匪患,大肆杀人,得到了“曾剃头”的绰号,开启了就地正法的先例,杀人如麻。

《老子》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将为帅者,都身负国家重责,稍有不慎就会给国家、天下苍生带来无穷的灾难,这时候就要做出牺牲,孰轻孰重,权衡取舍,是作为领导者的第一课。

成大事者,不纠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