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人生好文有约谈写作

写作技巧分享|干货,强烈建议收藏

2021-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吃瓜的大熊

最近有幸加入山西刘建军老师新建的一个写作群,因为齐帆齐老师的加入,我受益良多。

然后齐帆齐老师在群里分享了一篇她公众号里的文章让你偷偷成长的几款软件,一天可以是别人的三倍工作量,有种捡了本武功秘籍的感觉。为什么呢,我跟山西刘建军老师萍水相逢,只是在简信里问他几个问题,便算是认识。进入这个群,我既不是他旗下会员,又没买过齐帆齐老师的课,而且齐老师分享的文章看似随意介绍了几个写作技巧,实则内有乾坤,几乎是覆盖了齐老师这个写作大牛人的整个写作过程。

下面是我从文章提炼出来的要点:

本来,我想选出其中三个重点写一下,左思右想,无法取舍,这个层面上,也没有什么好加的。索性就当干货文来写吧。

01 语音输入和文字校对

讯飞语音鼠标

说到讯飞语音鼠标,今天一早就花了一个小时浏览了所有的讯飞产品,最后发现还是鼠标最适合自己。

讯飞的主要产品如下:

讯飞产品简洁

而对于我这种写文章的,需要的是即时翻译,然后立刻输出,如果还需要配合手机或者其他软件,则麻烦了许多。所以只有语音识别模块的键鼠成了最佳选择。然而键鼠中的鼠标更加方便,鼠标点哪,语音转译的文字就输出到哪。

不过至于到底如何选择,个人随意,根据自己的应用场景选择。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适合的产品。

其他语音输入工具

其他语音输入工具

语音输入的好处?

提高文字输入效率,当然需要一定的使用经验,经历一个磨合过程,新手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1. 思路不清,说出来的话前后没有逻辑,语音识别纠错功能非常依靠语境,如果本身语句混乱,思维跳跃,效果会很差
  2. 吐字不清,经常有错别字,看到错别字就立刻改,改一句说一句,效率跟手打差不多,甚至更差
  3. 忽略错字不管,说了大段废话,结果改稿花了更长时间,甚至许多时候自己都忘了那些错字本该是什么
  4. 对语音识别期待过高,也不学习他人使用经验,妄下定论,认定语音智能是语音智障

如何解决?

  1. 前期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一定坚持,多使用,多总结,我在简书写评论时,几乎都用手机系统自带语音识别,偶尔错一两个字,就手动改改。
  2. 人说话的方式非常接近思考的方式,断断续续,又经常跳跃,这跟新人没关系,人性如此,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善加利用。
  3. 如果写作思路清晰,则写大纲,把小标题都写好,然后在一定的主题范围内发挥,就可以很大程度抑制思维的跳跃性,虽然语句有很多语气词、错字、非常口语化,但有文字校对工具可以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工具校对完了,自己在慢慢调整。
  4. 如果写作思路不清晰,可以先找到放松的状态,然后对着话筒一顿叽里咕噜,想啥说啥,说着说着就有思路,然后再修剪文章,多个主题就拆成多篇文章,然后列大纲,比如常用的WWH大法(What?Why?How?),最后,要么语音输入,要么手动打字,把文章写完。
  5. 写作格式不要花里胡哨,越简单越好,否则复制到校对工具里,不是丢了,就是乱了,就像画了浓妆又赶上下雨,花得一塌糊涂。写完了,要发布了,再去加些特色的东西上去。
  6. 不是所有写作都要依靠语音输入,这只是一把锤子,用来锤钉子,而不能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至于语音写作适合什么场景,自己慢慢总结。

为什么还需要文字校对?

第一次接触文字校对工具是在发布头条文章的时候,它会自动监测错别字,尤其常见的“的地得”错误,用了几次,非常爽,以致于简书的文章先复制到头条编辑里,修改后再复制粘贴回简书,然后先发布简书,再发布头条。

只是头条的校对不是很好的地方在于,复制过去的文章,每段文字需要回车下才能检查出错字和语法错误,然后再退格恢复原样。

写作猫头条编辑器,搜狗写作智能纠错,三者相比,个人感觉搜狗较差,几乎不放心让它“一件纠错”,头条我是百分百信任,写作猫还要继续测试。

校对工具对比

语音输入配合文字校对,仍然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但是已经帮我们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至于一些细节问题,我们仍然需要保证的自己用词符合大众,尽量避免生僻、当下流行词和混乱的自创词或语句结构等,做到文字纠错时,可以放心的一键纠错,如果这个用法是对的,但纠错改错了,则要考虑换个表达方式,用更通俗更常用的表达方式,这样既方便软件纠错,也方便读者阅读体验。

如果我们不是在造词造句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或追求,就要虚心向软件学习,让工具更好地帮助自己,然后把节省下的精力投入到内容深度和广度上。

02 作品配图

好文配好图

好文配好图,可以起到很好地点缀效果,比如:

反面案例

头条配图

头条的编辑器附带配图功能,插图片可以用它推荐的图片,质量高,且无版权,非常好用。可惜简书没有这个功能,我就拿关键词到百度图片里搜一下,找一张差不多的就行了。百度出来的图片质量普遍不高,找一张都难,更何况三张!最后不知道学谁的,还要在图片下备注“网图侵删”,心酸。

03 云笔记和清单

第二大脑

解放大脑,建立第二大脑,让大脑专心负责思考,第二大脑专心于大量记忆,这就需要我们打造属于自己的强大的笔记系统。

齐老师推荐了印记云笔记,而我用的是印象笔记,最近老是做活动,结果现在五年不用买会员了。

我是看了知乎的一篇文章入门的,叫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虽然仍然有些瑕疵,但已经是同类问题里,回答最出色的了。因为自己也是接触时间不长,一时半会儿很难写出超越他的文章,惭愧,不过以后一定会补上这份作业。

撇开工具本身不谈,工具毕竟是工具,好马也需要伯乐、好鞍和好骑手。然而如何构建强大的笔记系统十分关键。

构建这个笔记系统,需要用到两个基本工具,一个是GTD,另一个是图书馆编号系统。

GTD是一种时间管理方法,个人推荐去topbook详细学习,它的核心思想是清空大脑,让大脑专注于大脑擅长的事,比如思考,不擅长的事,比如记忆。至于那些记忆大师,大师的家里的冰箱上还有便利贴,提醒自己有哪些事要做,能记下十几副扑克牌的人,却记不住日常的琐事?这不是嘲讽记忆大师,而是嘲讽人们对记忆的无知。

GTD和笔记系统的目的是一样的,将大脑从不擅长的记忆工作中解放出来,做它擅长的事。所以GTD清单的第一个文件夹和笔记系统的第一个文件夹都是Inbox,即收集箱的意思。先将大脑冒出的想法,或者看到的好文章都放到收集箱中,别相信大脑说,我可以记住,它记不住!所以乖乖先把想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立刻!马上!放到收集箱里。

别再强迫大脑做记忆工作啦

大脑不喜欢记忆,但是喜欢思考,喜欢做判断。所以收集箱攒了一天,晚上空闲时,集中处理,一个个判断,然后让各自去往各自的分类箱里。所以这里有需要一个明确的分类。对于清单,它的分类已经很成熟,没有什么定制化的空间,如下图所示:

我的清单文件夹

至于笔记系统的分类,那就非常复杂了,我们需要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对知识分类,谁能比得过图书馆分类的研究人员呢?知乎回答里推荐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但你读了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请问它归为哪类?聪明的我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去图书馆看看某本书是怎么分类的,所以我用了我们省图书馆管理系统,结果发现两个问题:

  1. 中国不用杜威十进制分类法,中国有自己的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详细程度比杜威高了一个级别!

  2. 我把写作放到图书馆系统里查,结果懵了!

写作在图书馆系统里的搜索结果

我还是个孩子啊!面对这个搜索结果,我宛若一个智障!比如彭小六六哥的一篇写作文章我归为哪类呢?难道我学个写作还得看写的是啥!写作不就是写作么,竟然在图书管理员眼里是有如此鲜明的界限!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写作这玩意我得自己建个文件夹,而且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我驾驭不住,还是用杜威十进制,其他杜威还留了几个号段可供自由编辑。也侧面反映一个问题,那些拿起笔就开始写的人,不看题材,不看写作分类,不看写作格式,是多么荒唐可笑,宛如智障!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分类,索性就叫“随笔”吧。我这么一骂,不知道多少人躺枪,反正我自己躺枪了。

因为杜威是十进制比较全面,比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又简单些,非常适合拿来练手。下图是我的笔记分类,才用几天,后面还有大量的完善工作。

我的笔记文件夹

写到这,我突然想,我为什么要花大篇幅写知识分类?学分类,就是为了方便搜索,方便大脑提取。为了讲明白这件事,我得先将另外个知识点作为铺垫。

记忆的重点来了

我们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大脑就会生成一个突触,只有经常用到这个知识点,大脑里关于这个知识点的突触就会稳固下来,变成身体的一部分。突触之间也会连接,每次回忆一个知识点,往往大脑信号不会一次性找到这个突触,而是通过神经连接经过一个个突触传导,最后到达指定目标。在经过的过程中,那些经过的突触也会被激活。所以,一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连接越多,从概率上讲,就越容易被激活,被回忆到!相反,一个知识点越孤立,无论我们怎么去强化,终究难逃一死。

再回到分类上,因为我是程序员,很容易理解,接手一个新项目,就得把对方的知识系统化,那么我们第一件要做的大事就是数据建模,就是对其业务知识进行分类,然后才好把数据存储进去。那为什么要建模,直接把文件堆一起不就完了?堆一起不方便查询,堆一起,我们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就写不出来,就像家里东西堆一起,得一个个地方翻,但是所有物品都分分类,就很好找啦。

所以,为什么我们的笔记本永远只在记录和收集,却很少去回头看?收藏了一两万的笔记,除了把自己感动坏了,却依旧啥也不会,别人说起来啥都懂一点,自己讲的时候,各种缺胳膊少腿。为什么我们老是记不住学过的知识?为什么我们老是在家里找东西?就是因为分类的功夫没花好,都不知道分类是干嘛的,面对知识就像我们面对黑人兄弟,长得都一样嘛!

可惜,所有国家都造了很多图书馆,却没人知道图书为何如此分类,为何大家能轻松找到想要的书籍。这基本的知识小学、中学、高中都不教,大学几乎也都不教!写作文老师总是让我们先列提纲,我就是不列,从头写到尾,偏题、主题不明确是家常便饭。思维导图?我上了大学才有所耳闻!

记忆的重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连接!让一个孤立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建立更多的连接!怎么建立连接?思考,联想!而这正是大脑擅长的!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终于到了依托于云笔记的笔记系统最终章。而最终章的核心武器就是知识星图!

我的知识星图

什么是知识点的连接?太抽象!难道让我去做个手术,给那些神经突触拉个丝?当然不用,连接的就是星图里的线,每个点就是一篇笔记,一个笔记就是一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的集合。知识星图就是知识点连接的一个具象化的方法。

这个知识点到底记得牢不牢,能不能轻松地被激活,就看这个知识点的笔记与其他笔记的连接多不多,一篇笔记越是孤立,它将来被提取到的机会将无限趋于零,它的价值也将趋于零。

言尽于此,我也是刚接触这些,为了研究这些东西,我已经好几天没有正常发文了。也借着齐帆齐老师的这篇文章,我借题发挥,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先抛出来,接受群众的检验。

05 手账

手账,放到最后讲,乍看上去有点可笑!有了强大的语音输入和文字校对作为输出工具,又有完美配图软件保证文章美感,还有强大的笔记系统作为支撑!纸和笔仿佛是上个年代的旧家具,放在这当个摆设?反正是相当的不应景!

机心

如果认真看完topbook关于GTD的文章,作者就在其中讲了一个关于机心的典故。

机心

我就偷个懒,把我笔记的截图放这了,省去了一言以蔽之的功夫。这样也方便大家阅读,温故而知新。

不得不说古人的伟大!我们感叹工具的强大,为那些不用语音输入,还用纸和笔记笔记的人感到可惜!然而,执着于工具恰巧就犯了机心的错误。

回归本质

以前很多人找我们做系统,讲得天花乱坠,最后问我们能不能实现,我们很无奈,那些天马行空的功能我们做不了。我们开发程序其实是个粗活,能干什么?就是把以前用一堆纸质文件走完的流程数据化,用电脑代替那些纸质文件,然后才能做一些统计、预测的功能开发。所以,程序的功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原先的业务流程,原先的纸质文件而开发的。

所以在初学阶段,在没有动手写稿之前,先用笔和纸去构思。如果谁还在纠结是纸质笔记更好,还是电子笔记更好,我现在的答案则是,不论何种方式,先去机心,记笔记就是记笔记,不要贪图那些附加的功能。

我见过那些漂亮的手账,或写或画,十分香脆可口,入口即化。可是我终究没去学,不过倒是很喜欢用A4白纸,来一场头脑风暴。

手账,放到最后来讲,因为其足够有分量,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工具只是身外之物,终究要回归本质,做好应该做的事,比如写作,写作,一支笔几张纸,如果再多些,顶多是几本书。

总结

说了很多,但是都是凑字数罢了,每个小点都可以延伸开来写成单独一篇文章。但本文主要是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顺带复习一下自己的最近学习成果。

如果这些都是新知识,个人建议先去机心,思考每个知识点的本质是什么,这些工具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这些工具,自己能不能独立解决?只有回答是正向的,才好放心大胆地去用。毕竟文章还是要看广度和深度的,而不是一个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

另外就是飞轮效应,起初部分工具自己不适应,就像飞轮,起初转地很慢,而且很花力气,但是越转越快,越转越省力。工具是好工具,要多用多总结,多和别人交流使用经验,而不是一不好用就满肚子牢骚,将工具放置一边置之不理。

哦,标题是我故意取的,学习的取标题大法总要用一用,即便写得很水,我们鹏哥说啦,文章可以水,标题必须响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