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打卡1

2019-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如是我闻AG

1.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河内司马氏(晋朝)是地方上的豪族,是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2.汉、魏主要的士大夫,其出身大抵为地方豪族。儒家豪族服膺的是儒家的明教。之所以重孝,是因为根据儒家的教义,修身治家的道德方法,亦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所谓“国身通一”、“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也。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因此,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豪族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3.在两汉的征辟制度下,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是入世的途径。取士与仁孝礼让或者说与德的结合,遂使名教成为豪族屡世必须奉行的圭臬与赖以自豪的门第标志。豪族往往就是儒门。

官渡之战袁氏虽然失败,但袁绍是后继有人的,他的继承人就是司马懿。袁绍的失败只表明儒家豪族暂时受到了挫折,后来,他们通过司马懿父子之手,终于把政权夺回来了。

4.司马氏能够夺取曹氏的政权,原因有这几个:一是司马懿的坚忍阴毒(本性之残忍,手腕之毒辣),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缓无能之士能比。二是司马氏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三是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曹氏相同,本属曹氏一党,但后来却改变政治立场,站到司马氏一边,如贾充,陈骞,石苞等。

5.西晋政权的出现,表明儒家贵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统治者标榜儒家名教,唯才是举和崇尚节俭的时期过去了,选举变成“门选”,生活以奢靡相高。

西晋统治者爱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做官的目的是“为身择利”,目的只在攫取经济利益,遂使西晋的政治和社会风气,败坏到了极点。弥漫与社会上的,是贪鄙、淫僻之风。在这种风气中,如果有谁要讲治道,要纠邪正,便都被讥为俗吏。政治大坏,危机四伏,于是八王之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