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好“三多三少”,孩子才能一路向阳
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高三女孩钟华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钟华确诊抑郁症后,爸爸将病情告诉了妈妈,问她:现在钟华病了,你看怎么办?
她的妈妈说:那就休学吧。
钟华在纪录片中坦言到:
是妈妈的那句话救了她的命,如果她的妈妈像其他家长那样说她矫情,她可能当时就从窗户上跳下去了。
孩子患上抑郁症后,家人的理解就是他们在黑暗中挣扎的一束光,是将他们从阴霾中拉出来的救命绳。
正如心理学家曾奇峰所说: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为他们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健康的土壤,产出丰硕的果实;积极的家庭氛围,造就乐观的孩子。
教育路上,父母做好“三多三少”,才能养出一个温暖、快乐、心理健康的孩子。
多点认可,少些责备
人民日报曾发文警醒千万父母: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有什么资源,没有太多文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那你就多鼓励他,认可他,多表扬他,理解他,多支持他。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日常对孩子说话的内容和语气,都会投射到孩子的性格中。
从今天起,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多些鼓励与认可,让孩子相信“我可以”,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可以告诉父母,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
这3句激励孩子的良言妙语,你一定要知道:
1. “孩子,你可以的,自信是你最大的财富,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
2. “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的努力和坚持会助你达成目标。”
3. “孩子,你可以自己做决定,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难题,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多点理解 ,少些控制
作家黑塞说:
“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一个咄咄逼人的父母,教不出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孩子。
一个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的父母,教不出敢于冒险,落落大方的孩子。
想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给出3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高接纳性”: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所有情绪,包容并引导孩子消解负面情绪。
2. “高反馈性”:父母要对孩子情绪给予共情并有所回应,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
3. “高预测性”:父母要未雨绸缪,提前教会孩子与情绪和平相处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多点陪伴,少些敷衍
现在的孩子玩伴很少,多和电子产品为伍,因此父母的陪伴就显得尤为珍贵。
就像一位校长送给家长的这段话:
“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教育需要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让孩子成为主角,倾听孩子的声音。”
陪伴的方式和质量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
父母用心陪伴出来的孩子,亲子关系融洽,与人沟通顺畅,表达能力强,内心积极阳光。
1. 陪出好习惯:平时多陪孩子读书,慢慢帮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生活计划表,带孩子过有规律的生活。
2. 陪出好性格:放学回家后,不能只问学习,多和孩子说说“废话”。要知道今天孩子是开心还是难过,有什么疑惑需要你解答。
前期注重情感抚养,孩子才能顺利渡过叛逆阶段。
3. 陪出好身体:运动所产生的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人体的快乐因子,有助于孩子远离抑郁症。
因此父母可以把陪孩子运动半小时列入每日家庭活动中,周末带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户外运动,激发孩子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