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得到,真能改变命运?
知识付费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这要感谢罗胖,是他让大家改变了在线学习的付费意愿,唤起了国人学习的热潮。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订阅得到,每天早起听课,分享课后小结,时间比高铁还准。看来大家为了改变命运也是拼了,我有朋友甚至一次买了5个专栏,截图发朋友圈说:“老罗课上说了,订阅5个专栏的人可以直接面试谷歌”
最近朋友们分享最多的一个订阅栏目是《5分钟商学院》,因为一传十十传百,关上门也能听见大家的热情推荐。我忍不住改变命运的冲动,一改多年只读纸质书的习惯,果断付款,成为得到的付费客户。我抱着极高的期待,一篇篇翻看课程的图文,当然还有音频配合播放。总算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和最低的价格读EMBA了,我想一定要认真学习。
坚持了几天,早期打卡,课后留言。为了节省时间,我关掉音频,只看文字。不知不觉没过1个月就把1年的文章看完,2000字一篇,日更一年,总共60万字,相当于一个月读了一本书。各位觉得我有没有学会到EMBA的管理技能呢?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知识付费的bug,抛出来和大家探讨。
一、知识和能力,得到交付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得到交付的是知识,那知识的结构、体系、体系间相互联系、适当的练习题,我并没有看到。以点带面是它的风格,每天讲一个点,以碎片化的方法讲解管理学。不到一年的时间,让你遍历全部知识点。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知识以信息的方式输入大脑,如果没有体系和结构的支撑,这些信息仅仅是大脑的过客而已,读者根本无法记住这么多知识点,那这一年仅仅是长了见识,最多学到点谈资而已。
如果得到交付的是能力,能力需要一定的刻意训练才能形成。那我听了这些东西,找谁训练呢?仅有的课后问答,还要拼运气才能被老师选中。恐怕这种方式很难培养真正的能力。
二、如果不会思考,二手知识真的比不知道好么?
罗胖对自身的定义是知识的搬运工,换句话说,得到的定位是找一群大师把一部部经典嚼碎了,加上调料告诉读者。我们连牙齿都不用,端起来就可以直接下咽。如果为了长见识,就像肚子饿了,随便什么都可以吃,先垫着再说。可一旦你长期吃不适合自己的调料,突然想做一顿自己想吃的沙拉,你会发现你的口味已经被大师们影响了,因为你已经习惯接受别人嚼碎的食物,牙齿和味蕾已经退化,刀叉碗筷也忘了如何使用,这时该怎么办?还不如不要这些二手货。
三、是经典成就大师,还是大师定义经典?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新颖的观点或结论,我们要信自己还是信大师。有不少书籍因为是大师之作,连谬误都会被世人说成是独到的见解。请问,我们会不会因为听大师讲解二手知识,而被大师蒙蔽双眼,本以为是在听经典,实际是大师定义过的内容,仅仅因为讲者是大师,我们便封之为经典。可到底谁才是经典?
知识付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可数遍历史名师,无一不是在刻意练习上让弟子下功夫,越牛的大师话越少,高徒基本靠自己悟。知识在书中早已写了,何必再念一遍给你。由于很多人从小就没遇过什么名师,得到的出现,总算可以花很少的价钱听一听大师之言,开一开天眼。这从调节生活和工作情趣来说,无可厚非。挤地铁、蹲厕所、睡觉前翻翻文章,听听见解。可就这样,最火的财富自由、经济学、心理学,也不过20万订阅,相比于全中国十几亿人口,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实在太少。更可怕的时,这几十万想要改变命运的人,恐怕会和机场电视的培训班里一样,课上激情四射,课后鸟用不顶。失望会是大多数注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