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汇育儿在路上亲子教育

家长必看——让孩子做自己

2018-03-05  本文已影响2人  思槐

2010年我在医院住院时,认识了隔壁床位的夫妻俩,他们是来治疗不孕症的。女的很希望有个孩子,她的理由非常奇怪,最主要的理由不是因为自己想要孩子,而是受不了旁人的眼光。她说他们那边就他们夫妻俩没生孩子,别人说三道四以及热情的关心让她受不了。她不满她的老公,说她老公没有主见,对于未来的工作都做不了主,被公公婆婆所控制。譬如他们想创业,做点小生意,而公公婆婆不允许他们做小生意,觉得儿子好不容易读了大学,堂堂大学生去做小生意,让爹妈很没面子。因为公婆的阻止,她老公坚持不了,放弃了创业,这让她非常生气。

从与这夫妻俩聊天当中,我发现这一家子人都非常在乎别人的眼光,容易被别人所左右。他们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更多是因为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而非自己怎么看怎么想。再仔细想想,这一家子人不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的写照吗?

“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我们很多成年人的通病。我们身边的许多成人都会非常在乎别人的眼光,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是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是首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评价,真正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人很少。这导致我们活着的意义居然是“别人眼里的自己”,而非做自己!

为什么大多数成人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呢?其源头在童年。

性格形成于幼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过事,长大后他们必然毫无主见。如果在童年时期,成人给过孩子太多的评价,尤其是不客观的评价,就会导致孩子丧失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依赖于外界对他的评价。这是这些成年人不能“听从自己的声音”,在乎别人眼光的深层原因。

孩子天生是不会在乎别人眼光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无知无畏,会有很多惊人之举,才不会管人家怎么看怎么想。是成人,慢慢让孩子活在了别人的眼光里。

我们社区有个孩子叫玉玉,平时是外婆带,妈妈一有时间也会陪她。玉玉家人的教育方式堪称目前大多数城市家庭的代表,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要有礼貌,见人叫人;安全第一,唯恐孩子出意外,倘若孩子摔跤会心疼大半天,内疚自责不已;不准玩水、玩沙、玩棍等一切他们认为会弄伤孩子的东西;饮食起居等方面精心照顾,担心孩子生病,衣服总比别的孩子多一件,身上永远是干干净净的;吃喝拉撒玩、交友等一切都由大人决定,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他们喜欢控制孩子。小朋友都在玩沙,玉玉也想玩,外婆阻止,“不能玩,会弄到眼睛里。”玉玉还是要玩,于是被外婆强行抱走,玉玉大哭不止。看到周周在玩滑板车,玉玉跃跃欲试,外婆说:“你太小,还不能玩,会摔跤。”周周到沟里玩,玉玉也想去,外婆阻止,“沟里危险,别去。”玉玉想到小伙伴家里去玩,妈妈不让,“我们要回家吃饭,下次去。”可下次呢,仍然不让玉玉去。

有一次,玉玉的零食不愿意和小伙伴分享,外婆强行分走一半,玉玉大哭,外婆呵斥玉玉,“你怎么这么小气!”还有一次,小伙伴邀请玉玉到她家去玩,玉玉高兴地答应了。玉玉妈以马上要吃饭为由阻止(虽然对方一再表示欢迎玉玉到他们家吃饭),玉玉很想去,哭着央求妈妈,但是妈妈不为所动,讲了好多诸如“别人家要吃饭了,我们不能打扰别人”的道理。玉玉大哭,跟在小伙伴后面追,小伙伴也大哭。玉玉妈上前拦腰抱住玉玉,活生生把两个好朋友给拆散了。

每次玉玉碰到熟人,外婆和妈妈都会让她叫人。遇上别人和玉玉说话,如果玉玉回答得稍慢一点,玉玉妈或外婆就会替玉玉回答或者教玉玉回答。小伙伴邀请玉玉,“玉玉,我们来烧烤吧。”玉玉还在想要不要烧烤,外婆就抢先回答了,“玉玉说‘好’呀。”玉玉鹦鹉学舌般说道:“好。”

他们喜欢随意评价孩子,给孩子贴“标签”,这些评价是他们的主观臆断,并非客观评价。譬如玉玉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他们说玉玉“小气、自私”;玉玉不敢玩游戏,他们就说玉玉“胆小鬼”……

在玉玉的家人看来,小孩子就是要听话、懂礼貌、爱干净、守规矩。她们压制了孩子的很多正当需求,比如到伙伴家串门、玩沙玩水玩车、探究未知事物等;剥夺了孩子的正当权利,比如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交友的权利。她们没有给过孩子身体和心灵的自由,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孩子就是她们的附属品,必须听从于她们,她们无时无刻不在控制着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她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伤害着自己挚爱的孩子,而她们却觉得是为了孩子好。

玉玉的家人实施的就是控制教育,玉玉想玩沙的时候,她内心的声音是“我要玩沙”,外界的声音是“不许玩”;想玩滑板车的时候,她内心的声音是“我想玩”,外界的声音是“不能玩”;她自己的物品不愿意与人分享的时候,她内心的声音是“我不要和别人分享”,外界的声音是“你必须分享”……成人这种无处不在的控制教育就好比时时刻刻逼着孩子在两条路之间做出选择,孩子内心的声音说“左边”,外界的声音说“右边”,孩子到底是走左边还是右边呢?刚开始,孩子以哭闹进行激烈的抗争,但哭闹被家长视为不听话,哭闹也抗争不过。一次次的抗争失败后,孩子不得不屈服了。

在这种教育之下,天赋不错的玉玉变得脆弱、被动、没主见、盲从、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

她喜欢盲从,别人怎么说,她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她便怎么做。她经常屁颠屁颠地跟在周周后头,周周怎么玩,她便怎么玩;周周怎么做,她也怎么做;周周怎么说,她也怎么说。哪怕周周的行为是错误的,她也跟着学。她自己一点儿也没有主见,譬如玩开火车的游戏,别的小朋友都分配好了角色,玉玉站在一旁手足无措。我问她想扮演什么角色,她迟疑了半晌,不知道该选择哪个角色。外婆替她回答说当售票员,我再次问她:“有司机、乘客、售票员,你乐意当什么?”她依然说售票员。平时被大人安排惯了,她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这一次让她自己选择,她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她自卑、敏感,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态度。一次,玉玉、思思等几个小朋友在我们家玩。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周周爸回来了,思思和玉玉都争着叫“叔叔”,周周爸笑着和她们打招呼,叫了一声思思的名字,没有叫玉玉,只是冲她笑了笑。这是由于思思来我家比较多,周周爸认识,而玉玉第一次来我们家,他不知道玉玉的名字。这么件小事我都没看出来有什么异常,但是玉玉在意了。她原本玩得很开心,经外婆多次催促都不愿回家,但是见叔叔只叫了思思的名字,没叫她的名字,她就突然要求外婆带她回家。这是第二天玉玉外婆告诉我的。外婆说玉玉自尊心很强,这么点小事她觉得难过了。我跟周周爸说这件事的时候,他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

我有些惊讶,后来仔细一想,这件事放在玉玉身上是非常符合她性格的,她自卑,所以需要通过别人对她的态度来获得信心。周周爸叫了思思的名字,没叫她的名字,在她看来周周爸是不喜欢她的。别人的这种“不喜欢”对她是个不小的打击,乃至在一个月后,她再次遇到周周爸,还是非常抗拒。那次周周爸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并且邀请她,“玉玉,上我们家玩好不好?”玉玉听闻此言,脸色大变,边哭边拉着外公走开,“我不到周周家,我要回自己家!”显然,玉玉还对上次周周爸没有叫她名字耿耿于怀。

这件事情说明玉玉非常自卑,如果是一个自信的孩子,根本不会在意这么一个小细节。好比一个大人,如果他自信,哪怕别人真的不喜欢他,也只会引起他一时的不快,不至于造成打击;如果他自卑,别人的不喜欢足以令他沮丧,甚至一蹶不振。

玉玉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和评价。周周穿了一条新裙子,臭美地对玉玉说:“看,我穿了新裙子,很漂亮吧?你没穿新裙子,不漂亮。”玉玉哭了,“周周说我不漂亮!”大半天都闷闷不乐。又一次,玉玉穿了一条漂亮裙子,周周说:“哇,玉玉好漂亮哦。”玉玉喜笑颜开。她还经常跑到我面前,“索要”表扬和赞美,得到表扬后便喜不自胜。

玉玉家人的教育方式在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家庭中都存在,他们一方面控制孩子,一方面抱怨孩子或软弱、或没主见、或胆小。他们总是试图改变孩子,但是,他们从没意识到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自己。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成长,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做成人期待的那个孩子。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成人都不让孩子做他自己,而是让孩子做成人期待的孩子。

我们小区有一条废弃的小溪,一年四季都是干的,里面铺了一些鹅卵石,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可是很少有家长让孩子下到里面玩,如果孩子试图下去,家长会以“危险”“脏”为由阻止。无数次,周周在里面玩得开心的时候,别的孩子在岸上羡慕得差点流口水。

有一次,周周和晓晓在小溪里玩“烧烤”游戏,一个2岁3个月的男孩走过来,对周周的游戏似乎很感兴趣。男孩的奶奶追过来,下了禁令:“不许下去,里面脏!”看到小男孩疑虑的眼神,奶奶解释说:“姐姐她们大一些,等你大一些再下去玩。”男孩眼巴巴地在岸边瞅了近半个小时,脸上是那种很复杂的表情。他很渴望下到小溪里面,但是被奶奶的“禁令”所压制,看得出来他的内心很矛盾,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情折磨了他许久,直到周周和晓晓上来才结束。期间我试图说服男孩的奶奶,让孩子下去。我说:“这里面不危险,也不脏,可以让孩子玩,别太限制孩子了,他都纠结了大半天了。”男孩奶奶的回复是“孩子下去后就管不住了”。然后转过头不看我了,好像不愿意再和我多说半句。我知趣地闭嘴,是啊,我怎么能指望一时半会儿改变一个陌生老人的教育观念呢?

但是这个男孩喜欢跟着周周,也许是觉得周周的玩法很新鲜,他很好奇。我在一旁观察了一下,接下来的20分钟里,奶奶对男孩的指令多达十几次,几乎平均每分钟要下一次指令!譬如周周扔垃圾,男孩好奇地跟着周周,奶奶大喊“别去,快回来”;男孩拿一根长的枯枝玩,奶奶说“把树枝弄短点”;男孩拔杂草“炒菜”,奶奶找了一根大一些的草交给孩子,“这根草大一些,用这个玩”……男孩在奶奶的干预之下,什么都玩不好,我在旁边看着都觉得难受。这就好比一个成人在试图完成某一项工作的时候,有一个比你强势的人时刻对你指手画脚,搞得你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甚至连你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蠢?

在这样的控制教育之下,孩子没有自主的机会,丧失了自主的能力,他们开始不信任自己。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控制孩子,对孩子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让孩子屈从于成人。他们“诲人不倦”,总是试图教孩子,让孩子鹦鹉学舌。面对成人的控制,孩子曾经试图反抗,但是每次都被强压下来,幼小的他们怎么拗得过高大、有力、攥着一切权力的成人呢?反抗不成之后,孩子就会出现两个极端:强势的孩子变得叛逆,弱势的孩子变得畏缩和怯懦、自卑。

这些弱势的孩子在父母的安排和控制下,按照父母铺好的道路按部就班走下去。他们的吃穿住行被父母安排和包办,上哪所学校由父母决定,甚至连在哪里上班、找什么样的对象都由父母操办。他们上学后,会成为一群乖巧听话、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会读书的孩子;走入社会,他们是那个对领导和上司言听计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批判和质疑精神、权利意识淡薄的群体,他们失去思想、失去个性、墨守成规、不敢冒险、不敢创新。他们凡事都会顾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而不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让他们感到痛苦但又无能为力。他们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自卑、敏感和脆弱,表面听话、内心压抑,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对他们会产生致命的影响。他们可能是好妻子、好丈夫、好员工、好公民,但是如果稍有打击,他们就会难以承受,他们的内心从来不曾真正快乐过,因为他们无法做自己,他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当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能获得自由,他可以按照自己内心的驱动去做每一件事,经过一次次尝试、挑战、成功,他就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强大的内心力量会随之而来。

每一位家长都想让孩子有个幸福的未来,但不少家长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如果你想让孩子幸福快乐,那么很简单,让他听从他内心的声音,让他做自己!从现在开始,不要试图去操纵他、控制他、左右他。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让他决定该穿什么,该买哪件衣服、哪个玩具;让他决定该吃什么,而不是一个劲地夹菜到他碗里,或者劝说他要吃这个要吃那个;让他决定要和谁玩,要到哪里玩,让他决定要参与什么活动。不要随意去评价他,就算评价,给孩子的评价也必须是客观的,并且尽可能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