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施于人乎?
一个多月前,我到网上找洛阳浆面条时,偶见京东有售洛阳牛肉汤,欣喜下单,因为疫情,今天终于姗姗来迟,禁不住尝鲜。那是家乡的味道。这些食物于我而言,是乡音乡情,是记忆中的温暖,或者,是生命的一个基因符号。
不过,倘若要它们出现在江南人家的餐桌上,可能有点难。记得有一次陪伴苏州朋友去洛邑古城品味古都文化,先带他们去了老城民主街,共同品尝我特别喜欢的油茶,我吃得津津有味,他们却觉得莫名其妙,感觉那油茶就是放了盐的“浆糊”。我细细品味,那样的表述,蛮准确形象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己所欲,可否施于人?对于那位苏州朋友,我一定不会再带他去品味我钟爱的油茶了,因为我知道他们不喜欢;但我可能带他们去洛邑古城的茶具店,因为他们看到那些精致的小茶具,眼里有光,爱不释手。
倘若我继续抱着“都是为了你好”的信念,坚持安排他们的在洛生活,恐怕很难“愉快地玩耍”了。而如实如是地关照他们的真实感受,才是硬道理。
千千万万的家庭里,妻子没有自我,根本没有想过满足个人需求,而是全心全意地忘我付出,包揽了丈夫和孩子生活的全部,除了没有替他们呼吸吃饭擦屁股,几乎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结果呢,往往事与愿违。丈夫不愿意回家,孩子越来越叛逆,妻子日渐崩溃。
没有双向奔赴的爱,是缺乏生命力的,单方面强势付出的那个人,极有可能被残酷的现实打败,无望退场。而被迫接受“一股脑儿”付出的另一方,在家里没有价值感,真实的未必被满足,可能早先一步就“逃离”了。真正的爱,并非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是。
如他所是的前提是,懂他。懂得,也是最深沉的爱,最慈悲的爱。“爱我,先懂我;不懂我,怎爱我?”
与他人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给你“你需要的”,而不是“我认为好的”,利他式思维,胜过掏心窝子的真诚。因为懂得,所以更爱,更慈悲。也可以说,因为爱,因为慈悲,所以设法去懂得。己所欲也好,己所不欲也好,都不是能否“施于人”的参考标准,关键看“人”怎么想和需求什么。
谨以此记,表达我对两天数字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