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到底先做人,还是先做学问,《论语》有答案

2020-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April7th

文 | 肆玥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章的意思就是说,

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得敬爱兄弟,做事说话要讲究信用,博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如果还有多余的的精力,那就要开始读书学习了。

字里行间,体现出孔夫子其实是在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习和做人的步骤,就是先从日常生活下手,从距离你最近的人开始,修炼知行合一

这一点后来也成为我们对君子人格的画像,就是孝敬父母、恭敬兄长、言出必行、与人和睦。

那么,君子的修炼日常就成了:

入则孝

就是说你在家,就把父母当作修炼的对象,要好好孝敬他们。

出则弟

出门在外,就把朋友兄弟当做为修炼的对象,要多多敬重他们。

也正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谨而信

说话办事儿,不夸海口,而是以实际行动体现,这是在具体事情上的修炼。

泛爱众,而亲仁

最后,要博爱更多的人,接近仁爱的人,这样的话,自己的境界也会更高,这便是对内心的修炼了。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就是说,把这些日常生活的事都做好了,如果还有追求,那就再来学点儿诗书礼仪什么的。

我们需要了解孔子之前的社会结构,那些所谓的精英阶层跟普通老百姓用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而到了孔子时代,出现了“士”这个新的阶层,这是一个上要面对贵族,下要接触百姓的阶层,这便打通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联络,君子和小人也不再成为阶级差别,而是一种道德含义。

那么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画像,就成了后世理想人格的统一标准,贵族与平民通用。而且从小事做起,从家里出发,这样培养人格的方法,也是孔子的首创。

从此往后,大家便只用这一套伦理体系,一直流传到我们今天。

下面子夏说的这一章,意思也很接近。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他说的话意思就是:尊重贤德的人,不要以貌取人,孝敬父母要尽心竭力,侍奉君主能贡献生命,交朋友要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便没读过书,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到东西了。

子夏的话里,把人际交往次序依照亲疏关系分了三层,即父母,君主,朋友。从有家庭出发,向外扩散,每一层的相处,都有不一样的实践标准,这也是儒家学说中一个核心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了儒家对爱的差等性的一个说法,这种差等其实跟博爱也不冲突,而是对博爱的具体呈现。差等不是偏爱,而是基于人的自然情感,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施爱方式。

差等之爱和博爱,两者基于两种不同的层面,前者强调了“推己及人”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后者则体现为众生平等所应享受到的被爱。

贤贤易色

第一个贤是动词,第二个贤是名次,就是关注内在。易是动词,色是名词,就是替换掉我们对外在的关注。

事父母,能竭其力;

这一节,是讲对待家人的,这里说了一个竭尽全力,而没有给出任何标准,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是孔子在要求君子时,那种不为人知的“仁”。

事君,能致其身;

这一节,是讲对待国家的,在我们今天,可以把它引申到自己的职场工作上,就是说对待工作要不遗余力。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而且这个态度很关键。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显然,这节是讲对待朋友的,言而有信就不必多说了。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一节,就告诉说以上这几种情况的人,就算没有真正的学习,也是学了东西的。放在我们今天就是一个人能做到这份儿上,就算是没有学历,没有文凭,那他也是学过真东西的。

今天分享的这两章,有个共通之处就是都在讲“行为”和“学术”的一个先后关系,或者说,是一个“内修”和“外修”的修炼次序。

一句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另一句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不否认两者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原点,却是本末的关系。

先做人,再做学问。

啊朋友再见,我要gun去做人了……

END

作者介绍

肆玥,是以前那只闲不住的懒虫妞儿啦;一个放肆的丫头;一个越来越没能耐的超现实派理想主义者;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重度焦虑症患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