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原生家庭

学生故事|家庭:各有各的无奈

2019-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邓小邓老师

许是能力问题,班上值得焦急成绩的学生越来越多,昨天改了三单元的卷子,一些学生开始不及格,心里万分焦急。为效率,也为照顾家长面子,我把他们单独拉到一个群里,发了孩子的考试分数,让他们空闲时打电话给我。

想起来也是讽刺。电话前,认为这些基础太差的学生,老师一个人挽留不了,须家校合作;电话后,认为这些基础太差的学生,家校合作不可能,须老师自己采取措施。

每个家庭都各有各的难处,孩子能成为现在的样子,背后有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家庭背景,这根深蒂固的家庭,老师顶多只能敲敲警钟,引起他们意识的撼动,但无法真正解决。在这么说的同时,我也在怀疑,是不是自己过于悲观,没有做过就说不可能?但不得不说,这份悲观,偶尔也是教育的界限,我不能管得太宽。

班上的小呙同学因为聪明一开始便给了我好印象,但随着不做作业、差成绩、总穿脏衣服、一个月不洗澡等问题,越来越让人头疼。最初与家长沟通,只知道父母因为婚姻问题纠缠不清,让孩子也得不到关爱。但最近一次的交流,才发现这里面问题很多:爸爸妈妈闹矛盾,两个人都想要孩子,孩子现在归在爸爸一方,但这一年多以来,爸爸从来没主动与我交流过,群里的消息只回复过一次,妈妈倒是每次都和老师沟通,也希望把孩子接过来,与自己一起生活,但爸爸不允许,说一旦接走了孩子,便要告她,我说如果经济上你也能承担,你是有权利争取这个孩子的,听完后,妈妈没有回答,后面也以马上要上夜班为由,挂了我的电话。我不知道这个家庭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但我知道,依靠家庭来教育孩子,还不如我自己多做一些。

按照常理来说,小陈算得上一个幸福的孩子,家里两个姐姐,妈妈也在家里照顾三个儿女。在农村,家里两女一儿的结构,往往是父母想要儿子的心态造成的,最小的儿子往往是最得宠的人。但这个最得宠的儿子,喜欢打人,在家打姐姐,学校打同学,多次教育,打人的问题总算有所好转。成绩越来越差,妈妈是有文化的,但小陈不服妈妈管教,妈妈的任何话,他都会顶回来。妈妈一次次跟我倒苦水,“我很用心的在管教,但是他什么都不听我的”。我知道这时候,最应该改变的是妈妈,但妈妈改什么,怎么改,能否做到,都是未知数,“改变”也就此停滞了。这样的情况我也理解,妈妈是应该改变的,但她自己本身的动机,改变的力度,都不一定理想,何况教育和改变,都是慢的。

小周,四年级了,考试只得十几分。家住离城镇很远的山里,监护人是完全不识字的奶奶。这样恼火的学习情况,似乎只有老师能改善了。

......

这一年多以来,与家长交流一次,我就温和的绝望一分,电话那头的家长,身上有一个家庭的影子,他能成为他,也是自己几十年的积淀,那些好的、坏的、甜的、苦的东西,会伴随他们一生,想要让他们发生些大的改变,只是童话而已。

有时候想想,农村的家校合作,最现实的做法,也就是尽可能了解家长,并教会他做点力所能及之事了。这里面,“教”是重点,“力所能及”是核心。但这一切,都得老师去行动,因此,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家校合作”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