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一章
文|依然依米
我是个喜欢书但不喜欢读书的人,捂脸,真实情况就是我喜欢纸质的那些书籍、笔记本等等。可对书籍本身的内容,兴趣缺缺。在今年十一月参加了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之后,有了些许改观。会稍稍看书和积累,做一些记录和思考。
今天趁午休的空档,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一章,实话说,我没看懂。第一遍是真的没看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什么。这让我有些失落,我竟是个读不懂书的人,是这本书太难,还是我退步太大。看来我是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能力及对自身的认知了。
于是我不服气地读了第二遍,因为我感觉到这本书值得一读。首先,读了读不懂,这代表需要消化和深度解读;其次,这本书流传很多年;第三,有很多简友的推荐。由此我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放慢了速度,并且在边读边思考。虽然我依旧读得很浅显(能明白的内容和观点有限),但我还是想分享出我的读书心路,也可以当做是我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和成果。
第二遍阅读过程中,我渐渐有了朦胧的印象,作者似乎是想告诉我以下几方面的观点:
1.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这很明智。
2.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好似已不再那么必要。
3.“知识”是否那么必然是“理解”的先决条件。
4.读者对正在阅读的书,要求越多,收获也越多。
5.很多人认为,比起充满主动的写跟说,读与听完全是被动的事。(但其实有更贴切的比喻,读者跟听众就是捕手,作者和演说者是投手,双方都在主动出击,但使用不同的技巧,以此来掌握住每一种讯息。)
6.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刚好被读者掌握住了。这实在太美妙了。
7.主动阅读,第一要有主动性的多少的投入,第二要使用技巧来阅读。
8.真正地阅读,凭内心的力量,从模糊的认知到清晰的理解,用一本书来向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9.阅读目的:增加资讯,或者提高理解力、认知水平。
10.指导型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指导型学习需要外界的辅助,比如老师或者其他“高杆者”的帮助。自我发现型学习,排除外界的辅助,就像老师缺席,自我学,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一章,章节标题是“阅读的活力与艺术”,我目前所能理解的内容就是以上这些。最重要的跟作者产生的共鸣就是,对于我手上正在读的书,要求越多收获也越大。主动阅读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获取资讯,更能很好的提升自我的能力。还有就是,如果我们打算继续学习与发现,我们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启发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视野,换角度换层面的去理解和想象更多的未知事物。
通过这一章的阅读,虽然只是本书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已经可以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阅读的圣经了,流传了一百多年,被当代和现代的各路大咖推崇,并且被身边小伙伴们多次品读和分享。这必定是有原因的。从这第一章的概述,已经给了我很多的讯息。
从前,我在读书的时候,都是没有目的、目标、方向、要求的。我会拿起书本,把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浏览完,大概知道一下这本书想告诉我什么,我同不同意。几乎从不反复阅读,第二遍,第三遍更是从来都没有的事儿。
所以我读过的书,也不怎么会分享给别人,因为我还讲不明白这本书好不好,好在哪里,哪个观点值得推荐和赞扬,有没有值得记下和学习的方面等等。现在想想,其实这些方面才是阅读的首要问题,有要求才会细读、品读,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找寻答案,有研读才会知道自己哪些明白了,哪些没能明白。
读书不是读着玩浪费时间的,有句话说,“如果一件事值得做,那么就值得把它做好”。既然读,就该有所明白和有所收获。明白书本传达给我的资讯,或是吸取书本教导我的方法——关于提高自己理解力、认知水平、眼界思维等。这才应该是我读书的目标。
如果我对读书没有要求,没有走心,那么即使读了,读完了,也只是被作者告知了我一些信息而已,那些依然不是我自己的。没有转化和吸收,没有思考和总结,没有揣摩和想象,这样的阅读如同囫囵吞枣,又如镜花水月,抓不住、留不住、没掌握就跟我毫无干系。学习到了,掌握住了,理解了,会用了,我的时间和精力才是有效时间。
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大脑和心灵。会思考就能想到问题,是否理解是否接受都有反应,这是在主动阅读,同时,用心记录,读过了即使当时没想明白,但是也会记得那个问题。如果阅读没走心,就会连不懂的是哪个问题都不知道,更无从解决了。
对于技能方法类的书籍,可以反复读,并多尝试,这样才能掌握书本给到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刻意练习,方法也将成为自己的。如雁过拔毛一般,对待每一本花掉我时间的书籍。在每一次阅读中,汲取继续阅读、深度阅读的活力,想必这就是阅读的艺术吧。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2/100